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先鋒人物>>愛黨愛國愛民的杰出院士吳孟超>>事跡報道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奠基人

2011年04月14日11:0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吳孟超是肝膽外科大師,有一雙干淨、修長的手。

  這雙手的手掌並不大,掌心部分微微泛紅。手指修長,每個指肚都飽滿而勻稱,透出健康的粉色,指甲契合著手指的邊緣修剪得整整齊齊,沒有分毫多余。

  50多年的外科手術生涯,給吳孟超的手留下了一個特別的標記:他右手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向后凸起,指尖習慣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個關節卻向無名指方向與第二節形成一個近直角的弧度。所以當他攤開手掌時,如果不刻意地並攏,食指和中指的第一節就會形成一個小小的“V”型。

  吳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著說:“50多年了,每天做手術,開刀、縫合,就變成這樣了。”

  這就是被時任副總理的朱镕基稱為“國寶”的手!

  這是一雙神奇的手:吳孟超的手就是他手術中的“第三隻眼睛”

  護士長程月娥是吳孟超的“黃金搭檔”,跟著吳孟超作過很多大手術。她說:“吳孟超那雙手的手感很特別,就好像是他的‘第三隻眼睛’。手術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滿眼都是紅色,所有人都緊張得不知所措。可他雙手伸進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后再那麼一掐,血就止住了!”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的斷言,吳孟超也許的確有當外科醫生的天賦,但他的老師,“中國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卻說:“我這個學生就是勤奮。”

  吳孟超回憶起求學的經歷。“1954年,裘老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的客座教授,我就粘在他身邊,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學,連他對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幾遍。”裘法祖也對這個勤奮的學生印象深刻,他動情地回憶說:“吳孟超特別勤快,他把我的一舉一動都寫下來。有一次我住院兩個多月,他也搬到病房陪我住了兩個多月。”

  吳孟超似乎是為事業而生的,他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事業上。他發現寫字時手指握筆的用力方向和拿手術刀的用力方向不一致,就在人到中年時改用毛筆的握筆方法。為了做好手術,他還自創了一套健身操——先活動十指以保持手指的靈活性,接下來是肩頸,再彎腰后仰鍛煉腰力,然后蹲起幾次,最后是百步走。吳孟超邊演示邊說:“這些部位都是手術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鍛煉好了,才能在手術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

  這是一雙勇敢的手:吳孟超在被稱為“醫學禁區”的肝膽外科中,創造了很多個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1956年,34歲的吳孟超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裘法祖指點他說:“當今世界上肝臟外科是薄弱環節,我國在這方面還是空白,偏偏中國又是肝臟疾病的高發地區,如果你有決心,可朝這個方向發展。”可就在同一年,一位外國肝臟外科專家訪問中國時斷言:“中國肝臟外科的水平要達到國外現有水平,起碼還要二三十年。”

  面對肝臟外科,做,還是不做?抉擇中,吳孟超陷入了回憶。童年時,他和父親起早貪晚地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園勞作,就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買家就把價錢壓得很低。中學畢業時他取道越南回國,就因為他們是中國人,法國殖民者就蠻橫地要求精通英文的他們在過關証明上摁下屈辱的手印。

  “中國人怎麼就不行!”回憶往事,使吳孟超輾轉難眠。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沖動,半夜裡披衣伏案,一份向肝臟外科進軍的報告一揮而就。寫完后,他意猶未盡,又揮筆寫下了“臥薪嘗膽、勇闖禁區”八個大字。

  禁區裡根本沒有路。原本用來養殖實驗犬的窩棚成了吳孟超的實驗室,全部的實驗設備就是幾張破舊的桌椅和幾把剪刀。

  一切隻能從零開始,不吃不睡成了家常便飯。

  沒有理論指導,他們就用40多天翻譯出中國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膽外科入門》。沒有實物標本,他們就用60多天制作了中國第一個肝腐蝕標本,又進一步提出“五葉四段”的肝臟解剖理論。1960年,吳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肝癌切除手術,不久又發明了“常溫下肝門間隔阻斷法”,把肝臟手術成功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1963年,他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葉切除手術……短短幾年,吳孟超的成就便能編成幾厚本材料了!

  時光荏苒,英雄難免遲暮,尤其那一場浩劫,磨去多少雄心壯志。可吳孟超工作的沖勁和激情卻始終像正午太陽的光芒,強烈而耀眼。

  今天的吳孟超不只是優秀的外科醫生,更是一位戰略醫學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吳孟超就敏銳地認識到,要從根本上提高惡性腫瘤的防治水平,必須依賴基礎研究的進步。因此,他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肝癌專業性基礎研究實驗室,1993年他又組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研究所,把對肝癌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療領域。

  吳孟超領導下的研究小組創新性地利用肝癌細胞與激活的B淋巴細胞進行融合,形成了細胞融合瘤苗。這是世界上第一支肝癌疫苗!《科學》雜志立即在顯要位置登載了這一震驚世界的發明。現在該疫苗正在臨床試驗階段。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肝癌將徹底成為歷史名詞!

  國際著名肝臟外科學家、國際肝膽胰協會前主席評價說:“吳教授對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在中國和國際都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矚目和敬佩。”今天,已近83歲的吳孟超依然站在手術台前,“八點半上手術,小手術就做兩、三台,大手術就做一台,從手術台上下來就差不多一兩點鐘了。”吳孟超不動聲色地娓娓道來,卻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

  這是一雙溫柔的手:吳孟超總是把手搓熱了才開始給病人檢查

  入夜,吳孟超像往常一樣開始查房。在一位老人的床前,他停下了腳步。老人緊閉著雙目,肝癌消耗了他的血肉和精神,枯瘦的臉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吳孟超摩挲著老人瘦得皮包骨的雙手,和顏悅色地說:“您感覺怎麼樣?您放心,我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的。”說完,吳孟超蹲下身仔細地查看老人的導尿管,還吩咐值班醫生一定要好好照顧老人。

  術后老人進食困難,連稀粥都難以下咽。吳孟超又來到老人的床邊:“老人家,不吃飯可不行,怎麼都要吃一點!”他邊說邊端起稀飯,一勺一勺地喂老人。平時走路都要小跑的吳孟超,此時卻像個慈愛的母親般有用不完的耐心。他像哄孩子一樣哄著老人,老人張開嘴,邊吃邊流眼淚。二兩流食,半個小時,老人瘦削的臉上重又顯出生命的光澤。

  很多人都以為這老人肯定大有來頭,忍不住互相打聽。卻得知這徐姓老人既不是富商大賈,也不是高官權貴,他只是上海灘的一個流浪漢!老人告訴大家,他不過是在好心人的指點下,來吳孟超這裡碰碰運氣。

  每年,吳孟超都要接待很多像老人一樣來“碰運氣”的患者,有農民、有華僑、有下崗工人、有學生……他們或貧苦、或富有、或平凡、或顯赫,可吳孟超從不問他們的身份。在吳孟超的眼裡,病人隻有病情輕重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別。他經常對學生們說:“醫本仁術,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醫生之於病人,其首要不在於手術做得如何流光溢彩,而在於如何向病人奉獻天使般的溫情。”

  沈鋒是吳孟超的得意門生,他對老師的一次“發火”記憶猶新。有一次吳孟超把沈鋒叫到走廊裡,拿著一份病歷說:“這個病人為啥要用先鋒6號,還是進口的?”沈鋒一看,這是一個浙江農婦的病歷。沈鋒只是按照常規給病人用藥,他很奇怪老師為什麼會這麼問。“作為常規術后感染,現在大家都用先鋒6號了。也就給這個病人用了。”沈鋒回答說。吳孟超沉下臉,嚴肅地說:“你知道醫療費用對這樣的病人和家庭會帶來多大的經濟負擔!這個病人沒有明顯的感染,術后又很穩定,為什麼不用氨苄青霉素?過去我們也常用,效果不錯又便宜。你是個大夫,要多為病人考慮考慮才對!”
【1】 【2】 

 
(責編:景玥)


相關專題
· 愛黨愛國愛民的杰出院士吳孟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