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老紅軍劉應啟>>老紅軍的生活之道
理想信念高於天
--記揚州軍分區干休一所正軍職離休干部、老紅軍劉應啟
2006年10月26日12:24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江蘇省揚州市長征路軍分區第一干休所裡,住著一位正軍職離休干部、96歲的老紅軍劉應啟。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生涯裡,他始終堅持著共產黨人的信念,始終保持著紅軍的優良傳統,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一生都在奉獻,一生都在“長征”。

  劉應啟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6月入黨。參加過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歷經150多次戰斗,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二級紅星榮譽勛章。1965年離休后,他懷著“鐵心跟黨是我魂、為黨分憂是我責、永葆本色是我求”的堅定信念,續寫人生輝煌,先后被全國、全軍評為“離休干部先進個人”、“先進老干部”、“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榮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希望工程貢獻獎”,數十次被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評為先進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

  堅定的信念 永恆的忠貞

  1933年6月,劉應啟所在的部隊在四川省一個叫汪倉壩的地方駐防。26日那天,23歲的劉應啟和其他4名戰友被召集在一起,迎來令他一生難忘的時刻,參加入黨宣誓儀式。面對著牆上的馬克思的畫像,他庄嚴地舉起右手,高聲地朗誦著“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永不叛黨。”入黨誓詞。“放牛娃也能入黨了。”當時他激動得熱淚滿臉。宣誓完后,他還向組織表了決心:“我這一輩子交給黨了!”從此,劉應啟把自己看作是黨的人,把個人的一切與黨的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與黨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紅軍強渡嘉陵江,劉應啟作為尖刀排的骨干,揣著誓言沖過了江,但因后援部隊沒有上的來,副營長和連長中彈犧牲,他和32名戰友被敵人包圍在一片稻田裡。敵人沖他這個當官的喊話:“跟共產黨干圖個啥?放下武器吧!”劉應啟怒發沖冠:“呸!老子生是共產黨的人,死是共產黨的魂,你別想活著抓住我們。”說著,他把手槍一揮:“共產黨員沖啊!”這次戰斗,他頭皮被子彈掀起了一大塊,肩膀被敵人狠狠地砍了一刀,一個人爬著回到了部隊。當戰友們把他救起時,他已昏死過去。回去以后才知道,那次行動,整個先鋒隊隻有他一人生還。

  抗戰期間的一次行軍途中,劉應啟左腳傷口不幸染毒潰爛,被送到了條件簡陋的野戰醫院,院長見無法治好了,把10塊大洋塞到他的手上說:“你恐怕不能再干革命了,回家養傷去吧。”劉應啟回答:“我來就是跟黨干革命的,不當逃兵!”他把腳包扎了一下,拄著拐杖走了幾百裡地,在前線找到了隊伍。

  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劉應啟先后參加了大小戰斗150多次,身上4處負傷,有人問他:跟共產黨干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你怕不怕?他說:“我怕就不會參加革命了,就不會舉手向黨宣誓了!”

  戰爭年代,劉應啟跟著黨,走過了槍林彈雨、血雨腥風。和平年代和離休時期,不管國家遇到什麼樣的風風雨雨,他都堅信黨的領導,自覺維護黨的形象和聲譽。黨在劉應啟心目中是偉大的、神聖的、純潔的,誰對黨“有看法”,他就教育誰﹔誰與黨過不去,他就與誰過不去,及時糾正損壞黨的地位和形象的言行。一次,劉老在市郊七裡甸的河塘鉤魚時,旁邊有幾個鉤魚的工人在發牢騷:“共產黨什麼都好,就是說假話、搞形式”。聽到這話時,劉老放下魚杆,走近他們中間,予以制止並引導地說:“你們這樣亂議論黨,是錯誤的。任何一個政黨不可能沒有一點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也會出來,你們不能光看陰暗面、消極處,這樣看多了,就會降低黨的形象了。我們黨這個組織是好的,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也是好的,有問題的只是個別的少數的,要區別對待,站在全局上、總體上觀察思考。你們能在這裡鉤魚,不是黨給的權利嗎。”一席話說得這幾個工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連連向他道歉。

  劉應啟的胸膛中,始終跳動著的是顆愛黨的紅心。他對黨赤膽忠誠,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入黨73年來,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發展時期﹔無論是在位時,還是離休后,劉應啟不僅能一字不漏地把當時的入黨誓詞背下來,而且他時刻信守承諾、實踐承諾,書寫了對黨的永恆忠誠。

  劉應啟有一個鮮為人知、一直埋藏在心裡的秘密,就是他有另一個名字叫“黨社軍”。他說:“我是黨哺育起來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成長起來的,是軍隊培養出來的。他時刻用這個名字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要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干好黨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歇的腳步 不懈的奮斗劉應啟常挂在嘴邊有一句話:“隻要脈搏一天不停止跳動,就要為黨工作。”離休后的他本可頤養天年,而他再度“長征”。

  劉應啟十多歲就參加了革命,在戰爭歲月裡學會了讀書認字,離休后,他把學習看作是第一需要和終身任務,不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他自費訂閱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參考消息》、《求是》、《半月談》等報刊,聽廣播、讀報刊、看新聞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這些年來寫下了100多萬字的心得筆記。

  宣講紅色經典、傳播黨的聲音,是劉應啟離休生活中的主旋律。在劉應啟看來,不了解黨史、軍史、共和國歷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難免理想信仰、精神狀態、道德品質出現偏差。作為一個從長征路上走來的紅軍戰士,有責任、有義務向社會特別向年輕人,大講特講為什麼要信仰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有共產黨、為什麼要有社會主義,我們的接班人不能是黨史盲、軍史盲。

  一次,劉應啟應邀到江蘇省商業專科學校作報告,他開口就拋出“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月亮圓嗎?”。老師們知道,劉老是沖著一些學生盲目崇拜國外生活、價值觀念而講的。這所學校培養涉外廚師,不少學生畢業后要到駐外使館工作,學生思想活躍,有的良莠不分,做著“出國淘金夢”。“我沒有出過國,我不反對出國,但出國要愛國。”劉老交心道:“樹再大還有個根,風箏再高還有個線。我們都有爹有娘,千萬不能六親不認、爹娘不要。”

  “黃河長江浪滔滔,祖國大地多美好,炎黃子孫愛中華,學好本領報祖國……”劉應啟講到動情處,站了起來,高唱起自編的一首歌。看到劉老站起高歌,受到感染的同學們都站了起來,不知是哪個同學起的頭,大家合唱起了《畢業歌》。歌畢,不少學生涌上主席台,爭相和劉老合影,請劉老簽名。

  1998年3月,劉應啟得知揚州市一家企業嚴重虧損,面臨倒閉,職工情緒較大,主動來到這家企業,要求和職工談談心。聽說老紅軍來了,不少職工圍過來向劉老訴苦。劉老對他們的處境深表同情。他和職工一一握手后說:“飯碗不穩了,天塌不下來。現在你們這情況,就像我們當年進入草地一樣,路難走但還是能走出去的。”怎麼走出去呢?職工們都抬起頭望著劉老。劉老說:“我沒有搞過企業,但理都是相通的,當年我們在長征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就認兩條:一是相信黨、緊跟黨,二是要有決心、意志。我們有腦、有手、有腿的,還能沒有碗飯吃!”劉老的一席話,讓大家心裡寬慰許多,職工們都打開話匣,七嘴八舌地和劉老交流開了。“草地篝火滿天紅,紅軍方向是朝東。領導我們的是共產黨毛澤東,中國革命一定會成功!”講到興奮時,劉老情不自禁地高唱起當年過草地時的紅軍歌謠。劉老的話,字字句句撞擊著職工的心房,引起共鳴。有個女職工當場流著熱淚激動地說:“天還是睛朗的天,我們一定能頂過這陣子!”劉老離開企業時看到,廠門口挂出了“發揚紅軍精神,振興發展企業”的橫幅。后來,這家企業迎著困難上,經過一年多努力,起死回生,扭虧為盈。

  劉應啟是30多個機關、院校、企業、部隊的常年政治教育輔導員,對這一身份,他看得格外重,總是滿腔熱情地備課授課。共和國50周年大慶前夕,揚州鐘表廠和他約好時間去作愛國主義報告。不巧當天,劉老生病發了燒。家人都勸他改個時間去,廠裡來接他的人也提出同樣想法。劉老說:“那麼多人在等,怎能說變就變呢!我又不是泥捏的。”劉老帶著病走上了講台。十幾分鐘下來,倒茶水的服務員發現,他頭上和下巴滲滿了汗水,后背的衣服濕了一大片。主持講課的廠領導得悉后,過來附在他的耳邊輕聲說,“休息一會吧”。劉老頭也沒搖,仍然一個勁地講著,一講就是兩個鐘頭。報告會結束時,劉老在工作人員攙扶下,才離開主席台。見此情景,台下數百名工人肅然起敬,全體起立,向他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他休息41年,宣講41年,當年戰斗過的晉冀魯豫、湘鄂贛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海平原,都留下了他新長征的足跡。他先后為800多個單位講傳統作報告1000余場,聽眾達百萬人次。他不僅播洒理想的春雨、培植奮斗的新芽,更立起了共產黨人信仰真理、實踐真理、傳播真理的先進性形象。

  在劉應啟的心目中,社會沒有旁觀者,黨員都是主人翁,事大事小都是黨的事,都事關和諧社會發展。1992年夏天,干休一所附近史可法路與鹽阜路交叉路口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人來車往,扎成一堆,經常出現車輛堵塞、人員碰撞現象,市民怨聲載道。劉應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跑到居委會要了一副標有“執勤”兩字的紅袖章戴上,在馬路邊當起義務“交警”,維持起了交通秩序。“關你什麼事,年紀這麼大,耳朵不好,行動又不便,萬一被車子刮個三長兩短怎麼辦。”老伴、兒子、媳婦一個聲音反對他。劉老頭一昂:“你不管、他不管、我也不管,那要亂套、出事的。我不能當旁觀者,這事管定了。”

  從此,一連3個多月,劉老每天臂戴紅袖章、手持小紅旗、嘴含小哨子,指揮車進車出、人來人往。有個下雨天,劉老轉身指揮時,腳下一滑,一屁股跌倒在地。過路群眾用三輪車把劉老送回家,家人看了都流下眼淚,醫護人員勸說他不要再去執勤了。他笑著說:“打仗還有個輕傷不下火線呢!這點小情況算什麼!”休息兩天后,劉老又出現在了馬路上。看著年邁的老紅軍在此執勤,行人都自覺遵守交通秩序,車輛都按章有序通行。特意增派來的交警,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哪怕給抗洪勇士送杯水、擦把汗,也是支持。”這是劉應啟2003年夏天的請戰心聲。那一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高郵湖水暴漲,形勢十分危急。那一陣,劉老總是坐不住,不時打聽抗洪救災的消息,得知軍分區組建的抗洪搶險突擊大隊,即將開赴前線抗洪,當即找到所領導請戰。“哪能讓您老紅軍上呢!”“別瞧我八九十歲了,骨子裡有股子勁呢!”劉老把胸脯拍得咚咚響。

  就這樣,劉老拄著拐棍,在洪水肆虐的大堤上,指揮保障分隊送茶送水,面對抗洪官兵,大聲鼓勁:“同志們,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沒困難。人定勝天!”劉老的鼓勁聲,伴著官兵們的吶喊聲,蓋過咆哮的洪水聲。在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軍地領導感慨地說:“這次抗洪勝利,我們的劉老紅軍可有大功啦!別說他干了很多事,他在抗洪前線一站,就給我們帶來力量。”

  1996年5月,揚州市響水河清淤隊伍一字排開。聞訊趕來的劉應啟擠到了隊伍最前頭。放眼望去,響水河裡污水退去,垃圾裸露,翻著氣泡的淤泥上散發出的臭氣扑鼻而來。“干!”就在指揮員准備發出清淤號令的同時,誰也沒想到,劉應啟早卷起褲管,拿著鐵鍬,一聲吆喝,順著岸坡下到了河底。“老紅軍先干了!”不知誰的一聲高叫,激起全場的共鳴,不少人縱身一躍,跟著跳了下去。劉老喘著粗氣,一鍬一鍬忙碌著,眨眼工夫,臉上、身上沾滿了污泥水漬。畢竟劉老年紀大了,他力不可支了。一旁的部隊官兵、地方群眾都圍攏過來,硬把他背上了岸。衛生員要給他量血壓,他手一擋說:“血壓肯定高,這樣大干的事情能不興奮嗎?!”衛生員要送他回家,他手又一擋,轉身面向清淤工地,大家干了多長時間,劉老在岸上助陣了多長時間。看到老紅軍這樣的勁頭,清淤河裡沸騰了,大家干得更歡了。

  劉應啟閑不住,關乎群眾利益的大事他要管,芝麻針尖般的小事他也要管。打掃衛生死角、糾正戰士就餐浪費、杜絕常明燈、常流水,哪裡有他認為不對的,他准要管一管﹔哪裡有他認為需要的,他都要幫一幫。看到少數官兵冬天手上生凍瘡,有的潰爛得化膿流血,他就心疼的想法解決,學會了用芝麻杆、辣椒杆、茄子杆熬水治療的偏方。近10年中,劉老免費為許多官兵和群眾治療好了凍瘡。

  火熱的愛心 赤熱的情懷

  劉應啟年邁的胸膛中,跳動著的是顆愛民的熱心。他把黨的宗旨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

  猴年歲末,揚州市委在黨員干部中開展“走門串戶、聯系群眾”送溫暖活動。劉應啟得知情況后,趕到區民政局。“請幫我聯系一戶,挑最困難的。”劉應啟懇切地說明來意。“您老已幫了不少,這次就別費心了。”民政局的同志動情地勸說。“我也是黨員,黨員幫群眾哪有盡頭。”民政局的同志拗不過他,幫他物色聯系了一戶雙下崗家庭。

  春節前三天的早上,平安社區一個叫趙建偉的家庭迎來了老紅軍劉應啟。劉老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帶著一件嶄新的夾克衫、兩隻電烤雞、5斤牛肉、20多斤豬肉、一箱柑桔、2斤糖果、20個包子,走進了趙建偉的家中。“快過年了,我給你家捎點年貨。”劉老說著拉著趙建偉的手問道:“家中有什麼困難,都說給我老頭子聽聽。”見年邁的老紅軍來家裡慰問,趙建偉的妻子早已是熱淚盈眶,她緊握著劉老的雙手,嗚嗚地說著:“老革命,哪有前輩看晚輩的,你不上高門樓家,看我們這些窮人干啥?”劉老搖起頭說:“姑娘,我是黨員,黨員的心就是和你們連一起的,哪能看著你們受窮不管呢!”

  得知趙建偉借錢供兒子在北京上大學的情況后,劉老夸贊趙建偉為國家培養人才,窮得有志,當場表態說:“小孩讀大學的學費,由我承擔。”劉老的話兒,似一股暖流涌入趙建偉夫妻的心間,涌入隨行的滿屋子人的心田。事后,趙建偉的妻子眼含淚水拉著劉老的手動情地說:“感謝共產黨,感謝老紅軍。” 看著劉老遞上一件件年貨,說著一句句暖心的話兒,聞訊趕來的揚州市維揚區政府一位年輕的女同志,情不自禁地上前擁抱一下劉老,並深情地親吻了劉老的右臉。劉應啟常說,過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過來的,淮海戰役勝利是老百姓一車一車推出來的。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時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見到群眾困難,他就想著幫一把﹔看到鄉親們未脫貧,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們上不起學,他就出資助一程。劉老一直牽挂著家鄉的發展變化。得知家鄉至今尚未脫貧,更是盡心幫助。2002年至2004年,90多歲高齡的劉應啟,帶著自費購買的花木,每年雇車顛簸10多個小時,親手將花木送到鄉親們手中。劉老送的花木名貴、嬌貴、昂貴,每次他站在大卡車上,熱心地講解栽培的注意事項,鄉親們都向他鼓起熱烈的掌聲。“老革命,您的心意家鄉人領了,路這麼遠,您這把年紀咋吃得消,往后就別送了。”村長給劉老邊鞠躬邊說著。劉老說:“家鄉不脫貧,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帶著這顆不安的心,劉老為家鄉脫貧致富奔波忙碌。他先后花費4萬多元,購買了1200棵瓊花、大櫻花和其它數十斤名貴花種。

  劉老第一次送花木苗時,恰逢老家干旱,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裡外的山溝裡去找,心裡頭很不是滋味。他對村干部說:“這樣下去哪行啊,得想辦法打口井才是。”村干部面露難色,欲言又止。劉老打聽得知,村裡沒錢,有想法沒辦法。他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裡僅有的錢,說:“我這裡有2000塊,不夠,我回揚州再給你們寄。”“哪能要您老出錢,我們再想想法子。”村長執意推辭,劉老不高興了:“我的錢都是黨給的,都是納稅人的,用在老百姓身上是很正常的事嗎!”就這樣,劉老的錢,化作了一口井。

  前年秋天的一天,劉應啟帶著大兒子一家又踏上了為老家送花木的道路。這一次,他除買了兩萬多元的花木外,還花了5000多元,為10個貧困戶送去毛毯和慰問金。在一個特困家中,劉老看到他們穿的衣服又舊又破,心酸的流下了淚水,走時,他將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一一脫下捐給了他們。女主人流著熱淚堅決不要,劉老生氣道:“你們穿得不好,我這個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啊。”也是在這一次,劉老花光了所有積蓄。老伴田靜說他是“窮光蛋主義”。他聽了,不但沒生氣,還哈哈大笑:“我喜歡你這個命名,我是孤兒出身,原本就是無產階級!”

  在劉應啟的離休生活中,有著很多他與“希望工程” 的故事。在首都北京、在省會南京、在生活戰斗過的大別山、太行山、大巴山,在駐地揚州各縣(市、區),都記錄著他無私助學的一筆筆捐款,傳頌著他真情關愛特困生的佳話。

  1993年,劉應啟“挂”上了革命老區儀征月塘鄉的特困學生包金華。第一次見面,劉老就捐出500元。他這一義舉成為了當地“希望工程”的第一顆火種。錢捐了,劉老的心還不平靜。他從這個教室跑到那個教室,看望了這個貧困生又看望了那個貧困生。在校長的辦公室裡,劉老飽含深情地說:“再給我推薦5個貧困生吧,咱們達個協議,我捐資助學,你教書育人。”5個貧困生來了,劉老給每人捐了200元。校長帶著貧困生,向劉老舉手敬禮,不料劉老兩眼濕潤了,他撫摸著孩子們的頭說:“你們是國家的希望,上不了學、讀不好書,上哪找希望啊!”他轉身又對校長說:“培養孩子,我這老家伙也有份啊!”

  劉老讀報紙、看電視,留心“希望工程”﹔與人談心交流,常問“希望工程”﹔外出辦事,留意“希望工程”。一年秋天,劉應啟到瘦西湖附近釣魚,路過一所幼兒園發現,該園圖書少、文體器材缺。第二天,他就送來了1000元錢和300本小人書。老師追問他的姓名時,他說了聲“梅嶺老頭”,就轉身走了。“梅嶺老頭”是誰?學校派出5名老師,在市區梅嶺一帶打聽尋找。后來,在路邊孩子們的提醒下,終於找到了劉應啟,送上了錦旗和感謝信。這面錦旗至今還挂在劉老家的客廳裡。

  揚州軍分區干休一所有一份統計:劉應啟先后資助困難群眾110多人、特困學生120名,累計捐款15萬多元。這位享受正軍職待遇的離休老紅軍,雖說每月工資有好幾千元,可他經常轉手間就作助學金捐了、作扶貧款送了,他至今手頭沒有一分存款。  可貴的自律 高尚的品質

  在劉應啟的心目中,黨是神聖偉大的,是純潔純粹的,黨員一言一行都要維護黨員形象,一舉一動都要為黨旗爭輝。他不管是在領導崗位上,還是退下來以后,始終嚴於律己,不居功自傲,不以權謀私,不向組織伸手。

  組織上給他配備了一台小車,他自立用車規矩,絕不讓家人動用,還鬧出過好幾次子女當著他的駕駛員面找他的駕駛員的笑話。在醫療用藥上,他總是省了又省,用的都是最普通的藥,難得報銷的藥費也只是一二十塊錢。

  一年夏天,雨后路滑,劉應啟上街時不慎跌倒昏迷,群眾連忙用三輪車將他送回家中。所裡醫務人員檢查后,發現他后腦勺鼓起一個雞蛋大的包,擔心出現什麼意外,當即決定作為急症送市蘇北醫院檢查。這是要所裡出資的檢查,劉應啟執意不去:“我該在哪看病就到哪看病,不能破規矩,不能給所裡增加經費負擔。”所領導解釋說:“到體系醫院路途遠,怕耽誤病情,這樣給你看急診也是符合規定的。”“我對自己的身體有數,出不了大事,要看就在咱們衛生所。”劉應啟還是不肯動身。所領導看這樣拖下去不行,拿出了對劉老最管用的辦法:“這是組織的決定。”一聽是組織的決定,劉應啟撐著站了起來,出了門。經CT檢查,劉應啟顱內出血,醫院當即施救,使他脫離了危險。醫生對趕來的軍分區領導說,幸虧你們送得及時,不然要出大事了。按醫院要求,劉老要住院觀察治療一周。可劉老念叨著,多住一天醫院,所裡就要多花一天錢。他想在家裡休息一個樣,第二天就一個人回去了。

  家風連著黨風。劉應啟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對家人要求同樣嚴格,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有情與無情交融、關懷與嚴格並存。1995年,劉應啟老伴田靜患肺胰癌住進了南京腫瘤醫院手術。江蘇省軍區機關的同志知道后,熱心地安排前來陪同的劉應啟和子女到第一招待所食宿。住了一晚后,劉應啟回揚州時提出退房,留下陪侍的女兒和大兒媳卻不情願。劉應啟說:“這樣不行,不能給組織添過多麻煩。你們的住宿我來想辦法。”劉應啟分別給幾個在寧的老部下打了電話,將子女們你家一個、他家一個地分別安排住進了老部下、老戰友家裡,過上了“打游擊”的生活。大媳婦夏小秋不習慣這樣的“游擊”生活,就南京、揚州來回跑,一個月的時間跑了16趟。

  早些年,部隊准備給劉應啟當兵的大兒子劉東星提干,老部屬、團政委寫信給他道喜。劉老卻很冷靜,他打聽到當時夠提干條件的士兵很多,不少是農民的孩子,而名額有限。他想,在同等條件下,提干的機遇、指標可先給農民的孩子。想到這,劉應啟還不放心,幾天后,他順道來到大兒子所在的部隊。在與團領導交談中,劉老得知提干指標比較緊張后,就開口說:“東星干得不錯,但他的眼睛有缺陷,提干就考慮其他優秀戰士。”結果,劉東星沒有提成干,此后也沒碰上提干機會,退伍進了揚州機械廠當了一名裝配工。如今,劉東星下崗后給人家看櫃台。有一年,公安干警隊伍擴招,劉應啟的二兒子劉中冬應試錄取。市公安局領導前來家訪,劉老感謝人家的同時,如實地談道:“老二這孩子好是好,就是人太老實,缺乏闖勁,恐怕不大適應干公安。”“江山都是你們打下來的,老紅軍的孩子就是照顧當個公安也不為過。”公安局的領導話剛說完,劉老臉一怔,就接上茬:“如果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讓我兒子進公安,這個面子就請你們不要給了。老紅軍的后代隻要有能力素質,干啥都是可以的,但是靠照顧送個崗位,對你們單位建設不好,對孩子發展不好,對我們這些老革命的影響和形象也不好。”一席話,說得公安局的領導欽佩不已。

  劉中冬的“警察夢”沒有實現,劉應啟關愛地對他說:“聰明的人善於經營自己的優勢,我看你搞個修理什麼的還可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久,市區呂庄小區冒出了個摩托車修理鋪,這是劉中冬經營的。剛開張時,劉老天天來轉一轉,看到兒子付不起房租,他一下子給了5000元錢。此后,劉老給二兒子每月資助100元,讓他補貼生活。

  2001年,二兒媳張經梅下崗了,揚州軍分區領導知道后,親自上門征求劉老意見,看看給二兒媳重新安排個什麼崗位。面對軍分區領導和機關的同志,劉老沉默良久,他想到二兒子已下崗,兒媳婦又下崗了,日子過得很艱難。但他還想到,現在國企改革,下崗的不少,人員安置壓力大,政府也有難處。從未向組織開過口的劉應啟說:“不好意思,就麻煩你們一次吧,要照顧,就批個報亭讓她賣報吧。”劉應啟提出的“麻煩”,只是請組織幫助批個賣報紙的報亭。軍分區領導聽了無比感動,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與地方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很快就如了劉老的願。於是,劉應啟的二兒媳在史可法西路上賣起了報紙。

  女兒劉蘭新,1975年知青下放到蘇北金湖縣塘港鄉農村,后來和農民的兒子結了婚。知青落實政策回城那陣子,劉蘭新一家高興極了,夫妻倆坐拖拉機、倒三輪車,趕到揚州。聽了女兒想把一家人戶口遷回揚州市的念頭后,劉應啟打心眼裡歡迎,他深知,女兒下鄉這些年吃了不少苦,但一琢磨,女兒全家回城不符合政策規定。晚飯后,劉應啟狠狠心對女兒說:“姑娘,像你這種情況蠻多的,爸爸開個口也行,如果大家都不照規矩來,政府就不好辦了。”劉蘭新聽爸爸這麼一說,有點急了,賭氣地說:“就你想得多,有你這個紅軍爸爸,一點光也沾不到。”劉應啟不氣不惱,又耐心跟女兒說:“就因為爸爸是個紅軍,要求才要更高,你別想著沾光,要多想著爭光。農民的孩子能種田,紅軍的后代也能種田。”爸爸的教誨,劉蘭新聽進去了。

  一次,劉老和老伴去看女兒,隻見劉蘭新正在燒餅店打燒餅,兩隻手被爐火烤出了蠶豆大的水泡,不禁難過地流下了淚水。回來時,老伴給劉應啟嘮叨了一路,說:“老頭子,我們這樣做是不是過了,你也找找關系,把女兒一家遷回城來算了。煙熏火烤的,讓孩子打啥燒餅,看了讓人心痛。”劉應啟聽了,給老伴談了他的“燒餅論”:“沒有烤餅的,哪有餅吃?我的女兒不烤餅,別人的女兒就得烤餅。”對老伴提出的找關系,劉應啟一口頂了回去:“別以為‘關系是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亂托門子、亂搞關系對黨風、社會風氣殺傷力大,我們不干那個事。”

  劉蘭新在他的教育下,不論是種田、還是打燒餅,不論是會計、還是晒糧工,干一行愛一行,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當選為縣鄉人大代表,還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嚴把妻子入黨關,批評女婿違規倒木材,按章送孩子上職高……類似的故事很多很多。看是無情卻有情。劉應啟對妻子兒女苛刻般要求,他的親人卻能理解他,個個都支持他、關心他、孝敬他。劉應啟的家裡充滿了親情、溫情,其樂融融。

  劉應啟,一位老紅軍、老黨員、老干部,正如一顆永遠閃耀著光亮的啟明星,用他生命的長度,去積累、去丈量生命的高度。


來源:中國軍網
(責編:蘇俊霞)

 相關專題
· 老紅軍劉應啟
 相關新聞
·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2006-10-26 12:22:18.95995]
· 老紅軍劉應啟的快樂觀 [2006-10-26 12:20:36.124483]
· “百歲老紅軍”劉應啟感人事跡激起強烈反響 [2006-10-26 11:25:53.420254]
· 老紅軍劉應啟的學習心得摘抄 [2006-10-26 12:19:36.869886]
· 學習老紅軍本色 永葆黨員先進性 [2006-10-26 11:35:16.592543]
· 在學習劉應啟同志先進事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6-10-26 11:32:15.472311]
· 七十年,他一直在長征 [2006-10-26 12:21:17.550127]
· 終身踐行長征精神的典范 [2006-10-26 12:17:22.091276]
· “百歲老紅軍”劉應啟感人事跡激起強烈反響  [2006-10-26 11:31:05.169857]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