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專題報道
>>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
長征故事
昔日烏江天險 今朝高峽平湖
本報記者 劉棟 袁祺
2006年09月20日08:35
【字號
大
中
小
】【
留言
】【
論壇
】【
打印
】【
關閉
】
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
烏江,自西南向東北斜穿黔地,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長千余公裡,集中落差2000余米,堪稱天險。70多年前,紅軍長征史上一場輝煌的戰役,讓“天險”烏江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一座豐碑。
地處烏江岸邊的貴州省余慶縣回龍場渡口,紅軍當年就是從這裡強渡烏江,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智取遵義城。當記者來到地處回龍場橫跨烏江的回龍橋上,從百米高處向下眺望,湍流似劍,滾滾流去。然而就是在這片當年人煙稀少的河畔,一場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富在農家”建新村
從遵義到余慶綿延曲折的山路上,道路兩邊清潔整齊的農家院落不時地映入記者的眼帘,加上兩旁郁郁蔥蔥的樹林,讓人不禁心曠神怡。更讓記者不曾想到的是,這些成就全部都來自於農民自己的創造。
“在我們余慶,你們看到這樣的村落比比皆是,這些都來自於民眾的4個渴望:渴望生活上殷實寬裕、渴望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渴望經常參加文體活動、渴望有和城裡人一樣的人居環境。縣委、縣政府了解到以后,及時把這一現象總結為‘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從2001年我們就開始選點示范建設,如今已建成示范點346個,直接受益農民達7萬多人,佔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余慶縣縣委書記楊興友告訴記者。
當年紅軍曾借住過的茅草屋,如今已被一排排整齊的黔北特色民居所替代﹔當年紅軍強渡烏江的渡口,也已成為生態旅游的新景區。“再過幾年來,相信你們肯定能看到一個新余慶。”展望未來,楊興友信心十足。
“西電東送”為民造福
昔日奇兵縱橫,今朝奇跡連連﹔昔日天險難逾,今朝為民造福。作為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烏江全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042萬千瓦,有可供建設水電站的位置266處。1979年,烏江電站的建設揭開了開發烏江的序幕。
余慶縣對外宣傳中心主任李厚才告訴記者,作為貴州境內最大的河流,近年來,烏江正在進行水電站梯級開發,呈現出“高峽出平湖”的壯美一幕。昔日難以逾越的天險,如今已成為我國“西電東送”主力軍。預計到2015年,烏江流域水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
地處余慶縣境內的構皮灘水電站是貴州省歷史上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超過了長江上的葛洲壩水電站,總投資138億元,年發電量96萬千瓦時,電站總庫容55億立方米,總工期九年零兩個月。2009年首台機組發電,水電站主體大壩設計為高拱壩,最大壩高達232.5米,是國內在建水電站中壩高排名第三位的混凝土雙曲拱壩。
據了解,構皮灘電站在建的同時,貴州省境內烏江干流上的最后兩級電站──設計裝機容量均為100萬千瓦的思林水電站和沙沱水電站建設工作正在加緊進行。根據貴州電網公司的統計數據,實施“西電東送”5年來,貴州電網公司目前的統調裝機容量已達1574萬千瓦,是2000年的500萬千瓦的3倍還多,其中,水電機組就達410萬千瓦。
“水電站的建設,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入,更為我們帶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突破烏江,是紅軍面臨的生死之戰、傳奇之戰﹔開發好烏江,則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新的發展機遇。我們這一輩人,將見証烏江歷史上的又一次新突破。”楊興友告訴記者。
(本報余慶9月19日專電)
昔日烏江天險,如今已有大橋飛渡。 本報記者 劉棟攝
【1】
【2】
【3】
來源:
zzzzzz
(責編:劉倩)
相關新聞
·
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2)
[2006-09-19 17:04:32.181103]
·
長征,迎著民族復興的曙光
[2006-09-20 03:13:54.508994]
·
長征,迎著民族復興的曙光
[2006-09-20 07:13:13.716103]
·
數萬人次參觀“遵義會議永放光輝”展覽 聆聽壯麗史詩
[2006-09-20 08:00:49.280476]
·
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
[2006-09-19 16:34:27.125461]
·
【組圖】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
[2006-09-19 16:18:42.623967]
·
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
[2006-09-19 16:19:47.277137]
·
劉惟治:強渡烏江時目睹8名戰友被江水沖走
[2006-09-19 17:01:38.939759]
·
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3)
[2006-09-19 17:04:32.472307]
·
劉惟治:強渡烏江時目睹8名戰友被江水沖走
[2006-09-20 08:10:05.005779]
[
打印正文
] [
給編輯寫信
] [
E-mail推薦
]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網強國社區注冊用戶可以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
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