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東
2006年12月01日07: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經濟指標不再“一俊遮百丑”
“去年以來我們籌措1200多萬元,鋪設了9公裡排污管道,新上了21個村的自來水,改造了18個村衛生服務站,建起了可容納100人的敬老院……”這是石良鎮黨委書記馬吉嘉向考察組介紹工作時最先說的內容。與以往大篇幅介紹招商引資、工業產值等不一樣,這些顯然在他的心裡分量很重。其他考察組同樣遇到這種情況,投入多少資金進行排污治理,解決了多少群眾關心的歷史遺留問題等等,都成了鄉鎮干部向考察組“炫耀”的資本。一些干部深有感觸地說:“現在考核指標很全,環保、安全生產、信訪穩定、社會治安、公益事業,樣樣都要抓,不像過去把項目指標搞上去就能‘一俊遮百丑’了。”
2004年和2005年,有2個經濟大鎮分別因群眾集體上訪和發生嚴重治安事件,丟了保持多年的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先進,而有2個山區鎮首次擠進全市前6名。一名黨委書記感慨道:“其實光論工業我們排在下游,但加上農民人均收入、新型合作醫療、信訪穩定等十幾項指標,最后名次就上去了。”看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鄉鎮來說絕不是概念和口號,干部們圍著這個“指揮棒”真說真干,成效實實在在表現出來了。
沉到一線的干部更“吃香”
選人識人是考察組的主要任務,從以往情況看,黨委秘書、辦公室主任、各個站所的負責人,都是很吸引人的角色,得到提拔的機會也多。但現在情況有了明顯變化,甚至“倒了個”:這些原先“吃香”崗位上的干部,紛紛要求到工作片任片長甚至副片長,年輕干部都爭著到工作片鍛煉鍛煉……
顯然,一線的吸引力顯著增強,一線的干部更吃香了。一些干部給出了答案:雖然一線工作環境差、難度大,但很鍛煉人,非常考驗人的頭腦和作風﹔另外,隨著參加民主推薦范圍的不斷擴大,基層黨員群眾在干部使用上越來越有發言權,要想進步,必須到一線干出樣子,過好“群眾關”。近幾年,市委在用人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三個優先”原則,即優先提拔重用經濟建設一線有貢獻、穩定一線成績突出、沉到一線為群眾解難題的干部,一批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一線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鄉鎮干部的注意力更加傾注一線了。從我們所考察的3個鄉鎮看,推薦出的6名后備干部有5名在一線工作﹔從全市看,這個比例也在80%以上。
辦實事贏得不少選票
將考察觸角向最基層、最一線的群眾延伸,是這次換屆考察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原以為這次換屆考察,由於參加民主測評的范圍擴大,統計測評結果時肯定會很麻煩,但結果卻出乎意料——班子和個人“好”和“優秀”的評價比例都比較高,特別是“為基層和群眾辦實事”一欄基本上是“好”。不僅劃票認可,干部群眾在談話中也不吝惜夸贊之詞,比如“這幫人是歷屆中最好的”,“幫我們村修路出老力了,人家親爹親媽恐怕也舍不得這麼使喚”……這些朴實的話語實實在在反映出他們對鄉鎮黨委政府關心基層、為民辦事的肯定。
這幾年,特別是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全市鄉鎮黨政班子也確為群眾辦了不少實事,比如實施了“五通雙建”工程,全市100%的村實現了通柏油路、客車、自來水、閉路電視,開設了科普專欄,90%的村達到衛生村庄和綠色村庄標准﹔通過公開承諾的方式為群眾辦好事3430件,鄉鎮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900多個……對此,經濟欠發達鎮的書記、鎮長感觸更深:“其實老百姓很容易滿足,也很講感情,鎮裡財力有限,但隻要你盡力了,他們就點頭說你好,太值得我們深思了!”
大家的心態比預想的平和多了
在考察談話中,不少干部主動談起換屆政策、班子配備改革等問題,無論是否涉及自身利益,大都能正確理解和對待。書記、鎮長們更多地表達了這樣的看法:“我們覺得這不僅僅是減少幾個職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優化班子結構、增強班子功能。”盡管大家對整個換屆特別是班子配備改革很關注,但在為個人進退留轉向考察組提要求方面比預想的要少,心態也平和得多。
事實上,盡管今年是“換屆年”,但干部隊伍思想不起空、工作不斷檔,尤其是鄉鎮承擔的19項重點工作進展順利,鎮域發展勢頭良好。對此我們分析認為,主要是近幾年《干部任用條例》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的出台實施,加上經常性考察力度加大,干部選拔任用越來越規范、越來越透明,從根本上遏制了不良風氣和違紀行為。一位干部說:“到了班子調整,大家都會自己掂量一下,工作究竟干得怎麼樣?工作干好了,組織上自然會看得見﹔工作上不去,再托關系、找門子也沒用!”
《人民日報》 (2006-12-01 第07版)
相關閱讀:全國市縣鄉換屆選舉注重擴大民主 各地在市縣鄉換屆中大力推進領導班子配備改革 我國市縣鄉換屆選舉開局良好有序推進 【特別策劃】換屆之年 看九省書記怎麼說 【特別策劃】杜絕換屆病 換屆莫渙散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