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從何而來 (2)
許新三 記者向郢
2007年02月08日13:26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反思“大躍進”

  從現存和公布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不論在西南局制定調整工商業政策,還是在任財政部長時解決預算平衡問題,或是在“大躍進”中對“左”傾冒險進行反思,以及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對包產到戶的支持,都能看出鄧小平獨特的用市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處理經濟問題的風格。

  被任命為政務院常務副總理的鄧小平是在1952年7月進京的,1953年就是中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央財政還是在轉軌中出現了危機。這年3月底,全年的總預備費就花光了,出現了21萬億元的赤字。

  9月開始兼任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和財政部長的鄧小平在1954年1月作了《財經工作的六條方針》,這是我國最早對高度集中統一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沖擊的改革舉措。其主要內容有三條:預算歸口管理、支出包干使用以及自留預備費結余不上繳。結余不上繳這條因為與傳統計劃經濟觀念完全不合,一度遭到一些同志及蘇聯專家的反對,但鄧小平還是堅持不改,“沒有這一條,大家不可能有積極性,就不可能有歸口和包干”。

  在1958年“大躍進”之前的這兩三年時期,因為蘇聯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已經呈現,這一代高層領導都在嘗試著走“新經濟政策”。

  但1958年“大煉鋼鐵”打斷了國民經濟計劃。為扭轉“大躍進”帶來的國營工業的管理混亂、生產無序和效益低下問題,1961年鄧小平主持制定了《工業七十條》,試圖通過責任制和按勞分配原則來著手企業整頓。這裡面所隱含的市場傾向在幾年后一度被“四人幫”給讀出來,並進行撻伐。

  這段時期的農業包產到戶試驗也中途受挫。就在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因主張包產到戶改革而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會”上受批判時,鄧小平卻還在力挺“包產到戶”。他在1962年7月把劉伯承在軍事上經常講的“黃貓黑貓”理論借鑒到農業生產上,說“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採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採取哪種形式”,他還說,“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

  幾年后,在江西,當即將結束3年零5個月庶民生活的鄧小平被獲准外出參觀,在觀看電影《紅燈記》時,他借那個扮演李玉和的演員改掉“錢”姓的事情,發揮說,“沒錢能干什麼,國家窮、人窮,不就是沒有錢嘛!”

  有學者認為,納入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內運作的“大躍進”的失敗似乎暗含了計劃經濟體制不靈的結論。或許,鄧小平等領導人和整個社會已經從中獲得重要啟示: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或制度安排,不僅沒有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無政府狀態所帶來的經濟比例失調和生產力的破壞,相反,它的彈性之大,甚至可以包容“大躍進”這樣一個完全違背常識和規律的、憑主觀意志決定的空想計劃並得以暢行,卻沒有制度自身的校正機制,這說明這種制度安排是有致命缺陷的。

  復出后的鄧小平幾乎不提計劃經濟這個詞匯,他在1975年全面整頓期間,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國民經濟的具體部署工作上,沒有關於商品、市場的任何論述。他似乎還在思考。

  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當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的時候,他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是修修補補還是另起爐灶?

  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據於光遠提供的材料,在閉幕講話提綱上,鄧小平曾經親筆寫道,“權力下放,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來調節”。

  那一代的經濟學家大多都記得1979年4月的無錫會議———389人召開的“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作用問題”第二次全國性討論會。不少經濟學家在討論中採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這年,鄧小平做了創辦經濟特區、支持包干到戶、擴大國有企業放權讓利試點范圍等工作。

  時間到了1979年11月26日,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關於“擴大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作用”的提問顯然觸動了鄧小平。在這個特定的語言場景中,他長期積累的市場經濟思想第一次系統地表達出來:“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把這當作方法,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

  這是國家領導人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

  個別學者認為,鄧小平當時策略地使用了“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的提法,這跟李先念1978年9月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觀點以及陳雲1979年4月“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意見基本吻合,在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還沒有從“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計劃經濟等於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中完全解放出來時,這樣的提法能減少改革起步時上下阻力,爭取更多的支持。

  這以后,他於1984年9月11日同意國務院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1987年2月6日,根據鄧小平“我們以前是學蘇聯的,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的談話精神,黨的十三大報告沒有再提計劃經濟,而是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1989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國內政治風波的出現,把計劃和市場問題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存亡直接聯系起來,市場經濟究竟姓“資”姓“社”的爭論又起硝煙,鄧小平在1990年12月至1992年2月連續多次談話中,以更堅定的不容置疑的口氣宣傳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終使黨在十四大上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定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由此完成了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的戰略轉變。(許新三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1】 【2】 

  


  相關專題:鄧小平紀念館
來源:zzzzzz (責編:常雪梅)

 相關新聞
· 鄧小平逝世十周年:十年前,那個令人悲傷的夜晚 [2007-02-08 12:31:24.265984]
· “紅色攝影師”述說小平逝世 [2007-02-08 13:05:07.572194]
· 深圳轉型,小平在高處注視 [2007-02-08 11:02:30.427235]
· 激情與寧靜:鄧小平的最后五年 [2007-02-08 12:53:19.858026]
· 繼續為改革開放鼓與呼 [2007-02-08 13:10:32.861552]
· 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最后的牽挂 [2007-02-08 13:20:22.46894]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