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庚 常 川
2007年06月09日05: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在藏語裡,“向巴”是慈悲之意,“格來”是吉祥之意。人如其名。數十年來,向巴格來懷著一顆善良之心,為群眾消病祛痛、救死扶傷,帶給人們幸福安康,被群眾稱贊為“有一副菩薩心腸”。
“世間職業醫生最光榮”
“世間職業醫生最光榮”,古代著名藏族詩人薩迦班智達的這句名言,是向巴格來一生的追求。
今年59歲的向巴格來慈眉善目。15歲那年,他被藏醫藥名家阿旺群增收於門下,從背誦藏醫經典《四部醫典》開始,44年的從醫路上,向巴格來勤學不已,掌握了豐富的藏醫臨床診療經驗和傳統藏藥的炮制、加工方法,還在藏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偏癱、胃炎、骨質增生等方面頗具造詣,很多疑難雜症的“堡壘”被他一一攻克。
1985年,昌都縣城關鎮一位61歲老人突發高血壓,送到醫院時,半身癱瘓,腦部嚴重淤血,在重症病房搶救3天仍沒脫離危險。接到醫院病危通知書后,家人抱著最后一線希望,求助向巴格來。向巴格來大膽採用傳統藏醫療法,兩天就使病人掙脫了死亡線,20天后病情明顯好轉。隨后,向巴格來採用西醫與外用藏藥擦涂相結合的辦法治療。5個月后,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來活到70多歲。
作為傳統藏醫師,向巴格來精通內外科,每天接診的病人,從感冒、拉肚子到危急重症,他能從容應用藥物、火灸、熱敷、放血、烙燙等各種藏醫手段,十有八九手到病除。貢覺縣相皮鄉通夏寺一名24歲的喇嘛患肺結核,多方求醫未果,經向巴格來治療9個月,肺結核完全治愈。家住昌都縣城關鎮聚勝街的仁青是個“老胃病”,錢花了不少病卻沒啥起色,吃了向巴醫生配的幾服藥,胃疼的症狀基本消失了。
“愛護病人勝於愛護自己”
“視六方俗世的眾生為自己的父母,愛護病人勝於愛護自己。”這句出自《四部醫典》的警句,向巴格來已踐行40多年。
昌都藏醫院辦公室主任仁青江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身為副院長,向巴格來12年工作在門診一線,每個工作日平均診治病人50人次以上,一年看的病人超過1萬人次。“一個專家這麼大的工作量,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院黨委考慮向巴格來歲數大了,曾安排他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但一想到眾多病人在門診等他,向巴格來就不能安穩地休息,他說:“醫生離開病人就失去了意義。”
向巴格來的書房裡擺滿各種小鐵罐,裡面的藏藥都是他自費從藥廠買來為上門求診的患者預備的。在家裡看病時,向巴格來從不向患者收取費用,連藥也是免費。“一些病人來自農牧區,光是看病的車費就花了不少,為他們分擔一點很正常,再說我還有國家給的工資呢。”
隨著向巴格來的美名被廣泛傳揚,尋醫問藥的電話從越來越遠的地方打來。內地一些城市買不到藏藥,向巴格來就替患者買好藥再親自寄過去。對這些電話另一頭的病人,向巴格來從不收取額外費用,當一些患者寄來的藥費不夠時,他就默默補上。
“不論是哪裡的病人,隻要聽到他們正在遭受病痛折磨,我心裡都會難過!”向巴格來的一句話讓記者動容。
“我想為后世留下些東西”
作為醫院的業務頂梁柱,向巴格來在特色科室建設、臨床理論研究、后備藏醫藥人才培養等方面,費了不少心思。他珍藏的兩大布袋子的各類獎狀和証書,濃縮了自己大半輩子的業務造詣和累累碩果。
2000年前后,昌都地區出現肝炎流行趨勢。向巴格來積極組建藏醫肝膽科室,在傳統配方基礎上改良創新。2003年,他帶頭研發的治療乙肝的藏藥應用於臨床,療效明顯。
借助長期的臨床實踐,向巴格來潛心總結、鑽研藏醫藥理論,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10多篇論文,受到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他2005年發表的《藏西醫結合“肺結核”治療點滴》,因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被眾多醫藥刊物轉載。
為改變傳統藏醫書籍記載藥材“隻見其效,不見其形”的缺點,向巴格來歷時5年,系統登記和歸納了昌都地區的藏藥材資源,並收集大量圖片。他參與編寫的《晶鏡本草》為查閱和識別藏藥藥材提供了極大方便,於1999年榮獲首屆國家民族科技研討會優秀論著一等獎、第三屆中國民族圖書二等獎,以及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眼下,向巴格來正在為《向巴格來論文匯編》的出版作最后的修訂。這本凝聚了他畢生心血的書籍,涉及藏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現代藏醫藥的發展、臨床護理等諸多方面。“算作退休之前送給藏醫院的一份禮物吧,我想為后世留下些東西,讓它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向巴格來說。
《人民日報》 (2007-06-09 第05版)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