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1920年夏天他赴法國勤工儉學,在這裡接受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鄧小平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之部),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圖為:鄧小平在法國的留影
1926年初,鄧小平離法國赴蘇聯,先后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和中山大學學習。他在當時的自傳中寫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
1927年,鄧小平回國,先后在馮玉祥國民軍聯軍中和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29年夏天,他前往廣西,任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書記。12月,同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發動龍州起義,創建了紅八軍和左江革命根據地。鄧小平擔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抗日戰爭爆發后,鄧小平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他和師長劉伯承指揮129師以太行山為中心,依托山區,向平原發展,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取得了輝煌戰果。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劉伯承、鄧小平率部開創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塊根據地已連成一片,成為擁有2400萬人口,30萬軍隊的全國最大的解放區。
1947年5月,鄧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6月底,他和劉伯承堅決執行毛澤東從內線作戰轉向外線作戰的戰略決策,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馬強渡黃河,接著勝利進行魯西南戰役,打開南下的通道,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戰略決戰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經過66天“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的分階段作戰,人民解放軍以少勝多,取得殲敵55萬5千人的巨大戰果。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領導了西南地區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濟恢復。1952年,他到北京參加中央領導工作,任政務院副總理等職。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鄧小平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提出和深刻論述了黨在執政條件下加強自身建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