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胜利之本——长征路上的群众工作

2014年08月20日08: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80周年。翻阅厚重的历史,长征这一彪炳千古的人类壮举,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的征途,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敌兵围追堵截,红军无根据地依托,无后方接济,走过了崎岖险阻的羊肠小道,穿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这不仅是党和红军在军事战略转移上的胜利,更是党坚持与贯彻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

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央红军长征的情况时,将“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列为长征取得胜利的三大原因之一。他说:“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人民群众在物资、人力、兵力、财力上给红军的大力支持,为长征取得胜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这一支持的取得相当不易。长征所经之地,大部分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区域,还有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壮族、回族、侗族、藏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较少甚至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党的群众基础薄弱,广大群众对红军、对党、对苏维埃没有概念。加上国民党军阀的反共宣传,污蔑丑化红军是“共产共妻”、“青面獠牙”、“头长八只角”等等,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红军产生畏惧心理。这种与中央苏区截然不同的新情况,要求党和红军以加倍的时间和耐心来争取、赢得群众。

但是,长征的客观环境却不允许如此。为避开敌人,红军多是急行军,甚至夜行军,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与群众接触;专门从事群众工作的人员都是苏区培养出来的干部,缺乏在白区工作的经验。而长征中大小战役无数,兵力损失很大,新补充的兵员不像苏区红军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他们不习惯红军的纪律与生活,在遵守群众纪律方面不尽如人意。这些无形中给红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制造了重重障碍。

然而,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伟大革命篇章。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虽然历经八十个春秋,却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