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2008年07月04日08:49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甄 言

  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有没有普世价值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作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只是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价值原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应该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几千年来,它究竟在何时、何地、被何人真正实行过,又为什么难以实行,则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从理论上说,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抛开主体去空谈价值特别是普世价值。而人的主体形态又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全文】

学者论学问

   
   从转移到培育:

  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赵凌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务工以及政府转移培训成为我国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发展阶段特别是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这一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正逐渐显现。比如,对农民工的粗放式使用不利于农民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民工主要向外地特别是沿海地区转移,不仅增加了转移成本,而且削弱了输出地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支撑;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条件和环境欠缺,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重重;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度转移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农民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从侧重转移转到侧重培育。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红利”基础上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由于存在对劳动力粗放式使用、忽视劳动力培育与素质提高等问题,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日益突出,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新书评介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简评

吴  苗  李新荣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发展着的实践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巴志鹏、朱修国主编的《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作了系统梳理,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正确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该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选题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清醒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注意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内容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全文】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杨  文  李世平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权娟)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