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2008年06月04日08:49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范恒山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思路和重点。

  
充分认识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区域发展速度全面加快、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各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投融资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等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逐步确立;三是重点地区和重要经济带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加快,以区域合作与联动为基础的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然过大,而且继续扩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区域间低水平竞争严重,无序开发状况比较突出,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区域间基本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基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生产要素流动与交易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还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构架,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表明,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不仅如此,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地域环境、发展水平等的变化又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第一,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等导致落后地区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科技进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利益,而且其自身的资源和要素大量流出,形成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第二,过去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在新的历史时期并未完全消失,而以农村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人才的低廉售让支持城市发展的新“剪刀差”又开始出现,形成一种“剪刀差依赖”,不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特别是落后地区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资源和环境的有力支撑,而我国又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两难困境”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第四,由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政绩考核体系以及财政税收体制和市场制度体系不尽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规避宏观调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实施市场封锁的状况依然存在,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中出现“效用销蚀”现象,也不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全文】

许晓桃

灾难磨砺民族魂

   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仍在紧张地进行着,灾区的情况、同胞的安危依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和心理伤痛是极其沉重的,但抗震救灾斗争所展现的伟大精神却是感人至深的。在与这场重大自然灾难进行殊死搏斗的日日夜夜,在与死神进行时间赛跑的分分秒秒,广大灾区群众、所有救援人员、全体中国人民以至整个中华民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英勇顽强的作风、团结互助的真情,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壮歌。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示着人性美,诠释着同胞情,磨砺着民族魂。
  地动人不垮,大灾有大爱。这次特大地震灾害,让秀美的巴蜀大地变得满目疮痍,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宝贵生命。但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却有一种大美大爱在凝聚、在升华: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全文】

思想纵横

时论精粹


管理创新为何“叫好不叫座”

        胡俊华

  随着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面对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更加注重管理、不断加强管理,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依靠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很多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国家企业网、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等网站的主页搜索栏中键入“管理创新”一词,搜到的记录仅有几十条,而且大都是陈年旧闻。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在中国期刊网上,1999年—2008年以“管理创新”为题目的学术文章多达近15000篇。这一冷一热,似乎能说明管理创新在我国遇到的尴尬。不少企业认为,管理创新虽然听着好听、说得热闹,但只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实际中没有什么大用处。也有不少企业认为,管理创新是大企业的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远不如搞技术创新更为实际。
    管理创新“叫好不叫座”,与对管理创新的内涵理解不深有关,也与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生搬硬套有关。不少企业只注重管理模式的引进,而不善于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对引进的管理模式缺少起码的消化吸收过程,这种所谓的管理创新自然难以奏效。
【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
 

张智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全文】

 

理论信息

“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提出——
关注中国经济绿色增长

本报记者 于春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环境与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就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及能源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我国工业增长仍属于资源驱动型。为满足未来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我国应实施节能优先、以技术替代为支点、能源来源多元化、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并举的国家能源战略。应通过推行新机制、新模式解决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能源和环境价格改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等。
【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赵晶)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