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素养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技素养不断提高,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成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高、基层组织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农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向城镇流动的重要障碍;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一成,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足1/20,绝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这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息息相关,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科技素养是现代农民素质结构的核心,科技素养水平高低决定着农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有助于农民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经营方式,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然选择。首先,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行业选择机会,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它是涵养文明乡风的基本前提。科技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思想面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能够帮助农民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建设繁荣和谐的乡村文明。【全文】
理论信息 |
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研究政策: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述要 |
佘科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国际合作局联合承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政策: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完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指出,中国社会科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当齐全、研究队伍颇具规模的科研体系,全国出现了社会科学院、高校文科、政府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军事院校五大社会科学研究系统。这五大研究系统的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每年都推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