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需要科学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公民意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公民意识是一种归属意识。国家是公民身份产生的社会基础,没有国家就无所谓公民。一般来说,公民身份隶属于特定国家。因此,公民首先应当对赋予自己公民身份的国家有归属意识。作为中国公民,首先应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包括认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等,以作为中国公民为荣,对国家忠诚。当然,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并不意味着否定公民的主体地位。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内在地要求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自觉地通过法定途径参与国家治理,并对国家治理的过程予以监督。
公民意识是一种法治意识。宪法是公民身份产生的法律基础。在现代国家中,宪法对公民身份和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公民应基于宪法规定而确立对法治的信仰和忠诚。对法治的信仰,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尤其是对于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公民来说,信仰法治还意味着正确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对法治的忠诚,则要求公民具有守法精神,通过对法律的遵守与服从来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对于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公民来说,对法治的忠诚主要意味着公权力的行使应当严格限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全文】
新书评介 |
努力把握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
――《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点》简评 |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探索社会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许正中撰著的《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具体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较有见地的观点。
该书认为,我国社会转型具有多元复合特征,主要是: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从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的转型;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型;等等。这些特征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显得异常复杂。【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