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2008年03月26日08:55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十七大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圳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深圳研究基地

培育创新文化
 促进自主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使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圳市积极探索培育创新文化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形成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和公共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解放思想 形成创新共识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意识的阶段后,深圳市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
  把解放思想作为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前提。
【全文】

 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赵化勇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电视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台址建设等有利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向国际大台强台迈进,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是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重要力量,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加快向国际大台强台迈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电视媒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电视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是目前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效果最理想、社会影响最显著的传播载体。据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2001年全球约61.48亿人口中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达到250台,平均4人一台,全球电视机总数超过15亿台。电视已经深深融入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文化交流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电视媒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能否在国际舆论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关系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不论对于发展成就的显示,还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电视媒体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范围、改进舆论引导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理念。通过电视传播的舆论信息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就会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会随之增强。
【全文】

学习通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许星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鼓励全民族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对于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现实途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为文化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并直接参与文化创造工作;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建设的利益主体,是文化产品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可以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内部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和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可以创造出大量文化物质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境界,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

冯军 王海波 丁振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需要科学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公民意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公民意识是一种归属意识。国家是公民身份产生的社会基础,没有国家就无所谓公民。一般来说,公民身份隶属于特定国家。因此,公民首先应当对赋予自己公民身份的国家有归属意识。作为中国公民,首先应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包括认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等,以作为中国公民为荣,对国家忠诚。当然,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并不意味着否定公民的主体地位。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内在地要求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自觉地通过法定途径参与国家治理,并对国家治理的过程予以监督。
  公民意识是一种法治意识。宪法是公民身份产生的法律基础。在现代国家中,宪法对公民身份和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公民应基于宪法规定而确立对法治的信仰和忠诚。对法治的信仰,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尤其是对于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公民来说,信仰法治还意味着正确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对法治的忠诚,则要求公民具有守法精神,通过对法律的遵守与服从来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对于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公民来说,对法治的忠诚主要意味着公权力的行使应当严格限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全文】

新书评介

 

努力把握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点》简评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探索社会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许正中撰著的《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具体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较有见地的观点。
  该书认为,我国社会转型具有多元复合特征,主要是: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从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的转型;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型;等等。这些特征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显得异常复杂。
【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权娟)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