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吴起县从1998年起,以退耕还林(草)为契机,抓住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关键,持之以恒地坚持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和完善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的吴起,山川绿了,农民富了,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
巨大变化
吴起原来是陕北典型的农牧业县。农业沿袭祖祖辈辈“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老习惯,“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牧业则是传统的牧羊方式――散放,漫山遍野的山羊严重破坏了林草植被。“人口”缺粮到处垦荒,“灶口”缺柴到处乱伐树木,“牲口”缺草到处滥牧,这“三口”使吴起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截止到1997年底,全县还有6个乡(镇)、57个村、1.6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7.4%,年均侵蚀土壤厚度1.2厘米;冬春西北风一刮就风沙弥漫,夏秋则“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痛定思痛。从1998年起,吴起县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吴起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
生态状况明显改善。10年来,吴起县累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36.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75.27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6年的62.9%,昔日的荒山秃峁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土壤年侵蚀规模由当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小气候环境趋向好转,年均降雨量由10年前的478.3毫米增加到现在的582毫米,年无霜日由10年前的年均151天增加到现在的年均161天,五级以上的大风次数、扬沙天数分别由10年前的年均19次、31.6次下降为现在的5次、6.5次,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减少了70%左右;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多年不见的狐狸、黄鼠狼、野狼、猫头鹰、野鸡等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从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则经商务工,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走出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原来烧驴粪蛋蛋的“灶口”改烧沼气、天然气,破旧的窑洞被整齐漂亮的砖瓦房取代。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8元,其中35%来自第三产业和劳务输出收入,是1997年的2.59倍;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百强县”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行列。
更为可喜的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焕然一新: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退耕还林(草)、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旧观念成为历史,学技能、闯市场蔚然成风。【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