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对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2008年02月15日08:51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张作荣

打基础别怕费工夫

  在古印度僧加斯那所著的《百喻经》一书中有一则寓言:有位富人看见别人建了一幢三层楼房,又高又大,富丽堂皇,便想同人家比美,要工匠为他仿造。当工匠动手给他修建第一层时,他却说,“我不要下面两层,先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工匠回答说,“没有下两层,怎么能造第三层?”富人固执地说,“反正我只要第三层,你们就给我造第三层。”周围的人听了,都觉得这个富人非常愚蠢可笑。
  这个富人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犯了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的毛病,显然不能达到目的。民间有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都是做事立业应先做好基础工作。“万丈高楼”虽然宏伟壮观,但它须臾不能离开“平地”。如果没有“平地”作基础,“万丈高楼”就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磨刀”是“砍柴”的基础,刀磨得锋利了,砍柴才又快又省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依律而行、循序渐进,先从基础开始,先把基础打牢。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会犯《百喻经》中那个富人犯的毛病。
【全文】

时论精粹

 对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韩俊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并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阶段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新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但农业的基础作用非但没有减弱,而且更加突出。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主体逐渐转向工业,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原料工业、能源、交通及通讯等也属于基础产业。但不同基础产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农业活动提供了剩余农产品,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劳动力,而且由于第二、三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行业必须由农业提供原料,农业以及以农产品生产为直接基础的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基础脆弱,就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产业。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但农业的特殊地位始终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根基。今后,即便会有更多的非农原料替代农产品原料,但经济发展对农业原料需求的绝对量不可能减少,食品以及大部分轻工业原料仍然只能由农业生产来提供,农业的基本功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仍然要立足国内。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大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虽然可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余缺,但只能立足于主要依靠国内满足农产品需求。

  农村仍然是扩大内需的瓶颈制约。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这与国内工业品需求不足有密切关系。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从发展的观点看,我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7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

  农业对物价稳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中食品构成权重一直较高,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高低有很大影响,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1988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达到18.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占56%。【全文】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能源工业

许高峰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缺油少气、相对富煤,是我国能源的主要特征。发展新型煤化工业,能够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成品,而后再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燃料的工业过程,包括煤的气化、液化、焦化及焦油加工、电石乙炔化工以及以煤为原料制取碳素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目前,煤化工业有两种基本发展模式:一是传统煤化工业,主要是煤的小型气化、合成氨、焦化及焦油加工、电石乙炔化工等;二是新型煤化工业,主要是以大型煤气化为龙头,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随着煤化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其产业链不断向石油化工领域拓展延伸。

  与传统煤化工业相比,新型煤化工业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等优点。第一,产品升级,附加值高。传统煤化工业的产品面较窄,主要集中在化肥、焦炭、电石乙炔化学等领域,产品链的可延伸性较差。而新型煤化工业的产品面较宽,涉及碳一、碳二、碳三化学和油品领域,产品链的可延伸性强,有利于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采用高新技术和优化集成工艺。新型煤化工业根据煤种、煤质特点及目标产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煤转化技术,并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进行不同工艺的优化集成,整体经济效益更高。第三,节约能源。发展新型煤化工业将充分发挥煤种、煤质特点,实现不同品质煤炭物尽其用,同时注重生产效率和污染物回收利用,从而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第四,经济效益优化。【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个税申报工作应着眼于为纳税人服务

杨志勇

   个人所得税年度自行纳税申报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从实际情况看,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纳税人的税收知识缺乏、纳税收入统计困难等。加强和改进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纳税人的正当权利,应以为纳税人服务为着眼点,努力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消除纳税人中存在的自行申报就是补缴税款的疑虑。应该明确,年度自行纳税申报不是补缴税款,而是对过去一年内符合自行申报条件的个人纳税情况的总结。事实上,多数人的个人所得税已经由支付单位代扣代缴。已足额缴纳税款的个人,只要填报自行申报表格并履行申报手续即可;多缴税款的或者符合其他退税条件的,还可以申请退税。只有少缴税款的,才需要补缴税款。
 

  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以方便纳税人收集个人收入信息。提供完税凭证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义务。完税凭证不仅是个人收入情况的最权威证明,而且有助于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进行监督,保证国家税款足额入库。有了完税凭证,纳税人可以更方便地统计自己的收入情况,使年度自行申报时漏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税务机关在个人纳税后不能马上开具完税凭证,也应在年度终了时集中提供个人纳税明细信息。

  改进个税申报表格的样式设计。个人所得税平时按月或按次缴纳,而年度自行申报按年度进行。个税申报表格的设计应该更便于纳税人汇总平时的纳税信息,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更好地兼容,方便纳税人将全部所得转换为应纳税所得。

  推动相关部门配合提供个人收入状况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理财所得也趋于多样化。为了便于个人申报相关收入信息,金融机构应向存款者提供每年利息所得纳税的明细清单,证券公司应给参与证券交易的个人提供收入明细清单。【全文】

理论信息

 


“二○○八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提出

把“两个防止”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

  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2008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前不久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如何预防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总的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依然在平稳快速的轨道上运行,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同时,居民消费增长加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高。从经济结构来看,高科技产业投资增加;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区域和城乡的绝对差距虽然在扩大,但有收敛趋势。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消费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等。
 

  与会者指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权娟)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