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
2007年12月29日09:21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十七大精神

张卓元

坚持好字优先要求更高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好字优先”。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坚持好字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现实针对性更强,要求更高,内涵更广。
   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改变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真正做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避免出现国民经济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即经济增长很快,但贫富差距悬殊,广大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而是要努力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收入普遍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样既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又能改善消费和投资结构,逐步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文】

时论精粹

 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
 
强 卫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就找到了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抓住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所在。青海作为我国西部的欠发达省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科学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落实“五个统筹”。总起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出鲜明的科学理论品格。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地包括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得到继续加强,从根本上讲就是得益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文】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着力点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最根本的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贯彻落实到方针政策的制定、制度措施的设计和社会管理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各项制度措施中得到充分体现;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融入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去,创作更多、更好坚持“三贴近”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发挥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全文】

新书评介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真意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简评

包心鉴

   刘向信等撰著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围绕高校建设和谐校园这一现实课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见解独到。该书把和谐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语境中加以深入探析,提炼出“和谐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理想和一种力量”等观点,并由此来概括和揭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当今新的时代背景,就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如和谐校园与和谐人生、和谐校园与领导干部的科学施政能力、和谐校园与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和谐校园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全文】
      
“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强调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王 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近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者就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干部说干事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初建波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山东省博兴县而言,就是努力做到发展速度与质量、后劲、活力相统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发展速度。博兴县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只有加快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增强自身实力,才能为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在有市场、有效益、有后劲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尤其应当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发展,使之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同时,采取措施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博兴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企业集中。加强县经济开发区、兴福民营经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和促进引资项目、新办企业和搬迁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产业集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延长产业链,提高相关企业的分工协作水平,依托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资源集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能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管,促进节能减排。
  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博兴县调整招商的策略和重点,突出园区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项目招商,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应继续抓好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吸引力;推行首问负责、办事程序公开、限期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发展。
  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在改革创新上有所作为。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进一步完善县、镇(办)两级财税体制。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推动科技进步。突出抓好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的引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成果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支农力度。二是积极促进就业。加大青年农民的培训力度,开展“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尽快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三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完善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县城出入口、城市污水管网等专业规划,抓好城市绿化、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等,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权娟)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