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書籍
最好的教科書——“七一”前夕黨史書籍推介
2016年06月29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
![]() |
|
![]() |
|
![]() |
|
![]() |
|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怎樣修好黨史這門歷史功課?我們需要那種對黨史視野開闊、全景觀照的研究著作。它們在對黨史的全方位歷史勾勒的宏大敘事中,演示黨的發展圖景,提煉歷史和黨史的發展規律,尤其是對一些重要歷史節點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給出了權威准確的解讀和解釋。
“七一”前夕,閱讀幾本各有特色的黨史書籍,對我們在情感和精神上接受黨史教育,提高歷史的自覺性,樹立全面、辯証和深刻的歷史觀,非常有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黨史全景解讀
歷史是一面鏡子。
由胡繩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對黨史進行全景觀照、視野開闊的研究著作,正像編著者所說:“我們試圖對中國共產黨在70年中所走過的歷史道路和所取得的經驗作一個完整的敘述。”
從“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結束語 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該書構筑了黨史發展的歷史框架,為紛繁的歷史事件賦予了清晰的形態。既注意了歷史的必然性,也看到了歷史的復雜性﹔既注意了歷史發展的連貫性,也注重挖掘歷史內在的邏輯性。盡管這是一部嚴肅的學術性極強的歷史研究著作,但書中所記敘書寫的那血與火的歲月,那燃燒著熱情和信仰的時代,一幕幕的歷史大劇,讓讀者產生了濃厚的閱讀欲望。
李大釗曾說:“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這部書對於我黨在各個時期探索中遭遇的失敗與挫折,並未刻意掩飾和回避,而是實事求是地展現,體現了辯証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黨史熱點面對面》:學黨史、抓熱點
歷史是一種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經歷90多年的風雨歷程,瀕臨過絕境,遭受過浩劫﹔既經歷過大飢饉,也蒙難過大震災,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挺過了這一切,神州江山巍然屹立、生機勃勃,政黨巨人頂天立地、充滿活力。中國共產黨何以有這樣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該怎樣正確認識黨史上的理論是非、成敗功過?
石仲泉所著《黨史熱點面對面》(濟南出版社出版),從“數百萬字的黨史著述中精選出”黨史上最有影響、干部群眾最為關注的24個熱點問題,譬如“中國共產黨何以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何以選擇社會主義”“如何科學認識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如何正確看待延安整風運動”“如何科學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如何評價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特殊貢獻”等諸多重大的理論和歷史問題,以實事求是的歷史態度,給予解讀和解答。該書史實性與理論性兼備、學術性與可讀性俱強,是一部科學認識和理解黨史的權威著作。
《觀領袖 品黨史》:領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藝術
歷史真正的價值乃是可教我們以智慧。
由《黨的文獻》編輯部編輯的《觀領袖 品黨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分為三大部分:
“領袖思想散論”中包括:從毛澤東批示看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領導方法﹔毛澤東的農業現代化思想及實踐論述,對毛澤東在“大躍進”時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幾點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對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探索創新及啟示……
在“戰略決策梳理”中,編者運用文獻解讀黨史上的一些重大決策:新中國成立第一年解決糧食問題的實踐及經驗﹔新中國特赦的決策過程及經驗啟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的戰略決策及基本經驗﹔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國興修水利的探索及經驗﹔1989年—1992年,中共領導人成功應對西方制裁的外交戰略與政治智慧﹔改革開放以來擴大內需戰略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黨史國史探微”包括:入黨誓詞的沿革﹔《大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范例﹔黨的歷史上3次大規模學習活動及經驗啟示﹔黨的基本路線的歷史演變及經驗啟示﹔我國工人階級內涵的歷史嬗變及當前先進性的屬性要求﹔“一國兩制”理論在香港的實踐(1997年—2002年)﹔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權力觀﹔中國夢的歷史自覺與現實照進……
閱讀此書,重溫一些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更清楚地了解黨的一些重要理論和重要實踐是如何演進的,可汲取豐厚的思想營養和治國理政的智慧。
《中共黨史上的那些人與事》
黨史研究專著,一般政治性強、歷史感強,理論性、嚴肅性特征突出,比較專業,如果能夠寫得有歷史興味又具歷史眼光,充滿活力和情感,會更受讀者歡迎。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阿倫·尼文斯說:歷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機遇是赫赫名人、偉大人物的間歇出現。《中共黨史上的那些人與事》(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一書,是作者劉明鋼從多年來發表的紀實文章中,精選出66篇轉載率比較高、反響比較大、可讀性比較強的篇目結集而成的。該書將黨史上人物和事件有機地串聯起來,書寫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
如在該書“內幕揭秘”部分,披露了“毛澤東‘主席’稱謂的由來與演變”,“共和國的‘國慶日’之由來”,“開國大典的珍聞趣事”,“劉志丹之死”,“陳雲與延安時期的審干工作”等鮮為人知的歷史內幕。
作者注重歷史寫作的個性風格和特色,不少文章的切入角度新穎,挖掘的史料注重細節,避免枯燥和抽象的歷史事件的描述,熔鑄了作者的感情和思考。
《黨史札記》——用散文筆法寫黨史
從1999年開始,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在《學習時報》開辟“黨史札記”專欄,發表百余篇作品,受到讀者的關注和好評。后將多年來有關黨史寫作和研究的成果匯集成《黨史札記》三集,201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黨史札記》文章分為兩類:一類是回憶他親自經歷過的一些重要事件、接觸到的黨的重要人物﹔還有一類是回憶他工作過程中,在黨史研究中碰到的問題,敘述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思考及解決辦法,並對黨史裡很多關鍵性的問題進行了考訂和糾謬。
歷史札記這種體裁,寫作比較靈活、輕便、不拘形式,作者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引用適當的史料,即所謂“夾敘余議”,還可以夾進一些個人親歷親聞的回憶,如《黨史札記》中的《與時俱進 與黨俱進》《人權對話歸來》等政論文章,《論科學精神》等理論文章和《“四大亞人”叢書序》等書序,《偉人可,我輩亦可》等雜感。這樣的寫法,比較有可讀性。因此,該書得到諸多黨史專家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既是一部回憶錄,又是一部理論研究的著作,作者用形象的語言講哲理、用散文的筆法寫論文,開辟了新途徑、新學風、新文風。
知往鑒今,溫故知新。通過黨史的文本閱讀,我們不僅能發現印証黨和國家與民族前進發展的真理,還可以更從容地審視現在,並增強對未來的歷史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