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營:我軍最早的多兵種軍事學校
2016年06月27日14:15 來源:新疆日報 手機看新聞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與新疆省督辦兼主席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應盛世才要求,中國共產黨派來大批優秀黨員,分布在財稅、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為推行“六大政策”,宣傳、組織群眾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做了大量工作,為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此過程中,不但培養、教育和鍛煉了一大批黨的干部和當地的各族青年,我黨還利用新疆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和地理環境,在“新兵營”培養了一批我軍急需的特種技術人才。
1936年底,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后,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四方面軍兩萬余人改編為“西路軍”,西渡黃河,挺進甘肅河西走廊,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軍指戰員與盤踞甘肅、青海的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部進行了殊死的戰斗,后終因敵眾我寡,於1937年3月失利。
西路軍余部分成三個支隊,在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組成的西路軍工作委員會領導下轉入祁連山區打游擊。其中兩個支隊大部分損失,由李先念率領的左支隊歷盡艱險,於4月底到達新疆東大門星星峽。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的最遠地方,這支部隊也是最后一支結束長征的部隊。西路軍余部400多人到達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對外稱“新兵營”。
時任中國共產黨駐新疆第一任黨代表的陳雲了解到,迪化有蘇聯供給的各種機械化武器,包括汽車、坦克、大炮、裝甲車、飛機,而且盛世才還請了蘇聯教官,開辦了軍官學校和各種技術訓練班。經請示黨中央同意,他組織駐迪化的干部戰士前去學習機械化技術。
由於“新兵營”的大部分同志文化水平比較低,所以學習起來困難不少。滕代遠(時任辦事處主任,后接替陳雲任中國共產黨駐新疆黨代表)告訴他們,現在在這裡學習文化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掌握軍事技術,也是為了革命事業的勝利。
陳雲、滕代遠還給“新兵營”的指戰員們作國內外的形勢報告。報告指出:黨中央隨時有可能將“新兵營”指戰員派往抗日救國前線。指戰員們個個表示,要勤學苦練軍事技術,在短時間內取得好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從1938年初開始“新兵營”的同志就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新兵營”分為四個大隊和一個干部隊,第一、二、三大隊二百多人學駕駛汽車,其中第三大隊在學會駕駛汽車的基礎上再學駕駛裝甲車。第四大隊一百多人學習使用各種火炮。干部隊重點學軍事和政治理論。后來,又在干部隊的基礎上,舉辦了二十多人的無線電訓練班和十多人的軍醫訓練班。四大隊學炮后又從中挑選了25人學習航空。從此“新兵營”成了我軍最早的多兵種軍事學校。
經過近兩年的學習,1939年底進行技術考核時,“新兵營”學員在駕駛、修理、戰術、射擊等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績,蘇聯教官對此很滿意。1940年初,“新兵營”除航空隊和抽調到地方工作的人員外,其余人員都返回了延安,奔赴新的抗日戰場。
早在1937年10月,陳雲即籌劃利用蘇聯支援盛世才的飛機設備及技術教官力量組建航空隊。得到黨中央批准后,他先從“新兵營”中選定25人,后又從抗大和摩托學校選定19人。創建了我黨領導的第一支航空隊。
鄧發接任駐疆黨代表工作后,接見了剛組建的航空隊全體同志。他深情地說,你們將是我黨第一支航空技術隊伍,在你們肩上,肩負著未來建設人民空軍的重任。
陳潭秋接任駐疆黨代表工作后,也經常去航空隊幫助解決困難,看望和鼓勵學員。
1939年8月,周恩來副主席去蘇聯路過迪化,曾專門到“新兵營”看望大家,他說:“陳雲同志做了件好事,將來建設我們自己的空軍,有骨干、有種子了。”1940年2月,他從蘇聯返回時,又接見了航空隊的代表。他說,你們40多名同志,既有會飛行的,又有搞機械的。黨中央對你們寄予很大希望。
1942年盛世才投靠國民黨后,航空隊的同志全部被投入了監獄。他們在監獄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副司令員的呂黎平后來回憶說:“1946年我們被解救回延安后,我向朱總司令報告,回到延安的航空隊人員31名,能駕駛和維護四種型號的飛機。”朱總司令聽后高興地說:“我軍在東北繳獲了日偽不少航空器材,就是缺駕駛人員和維護人員,你們回來了,正好發揮骨干作用。”
1947年以航空隊人員為基礎,我軍在東北安東創建了第一所航空學校,23名飛行教員中有14人,17名機械教員中有12人就是當年在新疆培養的。全國解放后,我國空軍組建的第一批航校,7名校長中有4人當年是在新疆學習的航空技術人員。他們不僅為人民空軍培養出了第一批飛行員和大批機務干部,而且還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特殊作用。(記者/張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