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光明日报:天人合一

孙劲松

2016年12月26日08:3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明确提出的时代比较晚,但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诸子百家及后世医家、禅宗等都对此有所论述。其中,儒家在将天人关系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书中不时有君主的施政态度影响天时、国君失德引发灾异的记载。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祥灾,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然而在天人合一学说中,最重要的并非天人感应思想,而是天人合德思想。儒家主要从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将天地之道内化为人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总结出“天人合一”概念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也正是从天道与人德合一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关系与《中庸》的诚明观念结合起来。

  经学史上对于《周易·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的解释,很好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指出:“乾,天也。……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把“元亨利贞”解释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符合天道运行特点。而《周易》的《文言》传则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样又把“元亨利贞”解释为君子四德。

  其中“元”代表君子元气勃发的生命力与仁爱精神。“亨”代表事业顺利成长时期。“利”代表成长之后的获利。“贞”代表着含藏、储备继续发展的力量。

  这四德之中,“利”最为关键。儒、道各家都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注重天地无私而利天下之德。《礼记》记载子夏问孔子,商汤、文王、武王何以能德参天地?孔子认为他们学到了天地的品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君王要管理好天下百姓,就要学习天地日月的无私品德,以这种天人合一的心态管理天下,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人,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儒家谈天人合一,还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作为国家或单位的最高管理者要效法天德,而管理团队的执行层则要效法“地德”,没有大地的配合,天也做不成任何事情。《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这就是说,作为团队的执行者,要有柔顺之德,如果不跟从决策者,就会迷失方向,如果能忠诚地跟随主导者的正确决策,或者在忠诚的基础上,以正直之心弥补、规劝决策者的缺憾,并且不居功自傲,就能配合决策者完成“利天下”的大任。

  这也说明,天、地万物之德都可以作为“人”学习的对象。唐太宗就指出管理天下要“君臣共治”而非君王独裁,而大臣如魏征等对唐王朝很忠诚,勤勉任事但不唯命是从,在忠诚的基础上常提劝谏之策,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对天地之道的模拟与合一,成为了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孙劲松,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