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8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常生活中,一些突发状况的急救需要“稳”“准”,看似简单,但有专业门槛。救护有时需要快速反应,但多数需要更到位、更精准,一旦判断失误、方法有误,就会适得其反。如何强化公民的急救培训教育,有效形成体系化的培训格局?本期大家谈,我们精选3篇来论,聚焦培训问题。
需要看到,在急救知识上,我们还存在诸多空白需要填补,比如,怎样让急救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等。下期大家谈,我们将探讨如何填补这些“真空地带”。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需求空间待填补
傅 义
我是一名城市社区工作者,几年前,参加了杭州市120急救中心培训部的急救培训课程,成了一名志愿者讲师团准师资成员。一同培训的人很多,急救培训的社会需求和知识需求的空间很大。
急救普及也成了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基于在社区工作的便利,我们在周边举办了几期急救普及课程,得到了120急救中心培训部和培训班准师资志愿者们的帮助。后来,我们还联合一些大学,走进浙江自然博物馆开展急救普及培训;志愿者准师资成员还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在线交流学习;杭州市120急救中心培训部每年定期给我们复训……
积小善、成大爱,急救教育只有被高度重视并全面普及,才能对自己和他人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政府到学校,从专业医疗部门到社区,应该一同建立起急救教育培训的体系,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熟知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
急救课堂走出去
孙爱旭
我是一个公益活动者,前几年随着志愿者团队进行了急救员培训,并取得了急救员证书。当时的培训老师强调,除了医护人员、拥有急救员证的专业人员外,参与陌生人抢救,如果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而导致意外,要自行承担后果。可见,急救培训除了提升自身技能,为亲人朋友带来一份保障,还要让人更清楚如何参与陌生人救助。
不过,急救员证两年到期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继续教育作为保障,还是不可持续。如何普及急救的社会化培训,是个长期性问题。让急救成为国民教育的必修课,不妨让相关医疗部门和社会组织“牵手”:一方面通过电视课堂、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提升公民对急救的认识;另一方面,开展急救课堂进机关、企事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单位的活动,最大限度让公民掌握急救技能。急救不能限于小范围,只有多点并行并“走出去”,才能真正提高国民掌握急救技能的水平。
救护培训网络化
王黛菲
我是一名职业讲师,专职从事救护培训长达十年。从个人经验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广救护培训,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数据表明,院前救护生存率依旧低于2%。
从实际情况看,多数人对如何救治突发伤病,知之甚少。除了一些人简单地了解心肺复苏(CPR)外,能否清楚判断、如何准确操作,依旧是个问题。另外,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是救护中最易促进生存的环节,发达国家放置在公共场所并推广普及,院外生存率超过40%,而我国目前对此技能的培训还欠缺。
推广救护技能任重道远,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以完善救护与培训的网络。首先,配备适当的救护车数量并完善设备;其次,加强对师资的业务培训;最后,对一些单位和群体进行定期抽查、考核。救护培训不能只重经济效益和“面子工程”,只有平时重效果,才能用时多救人。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8日 05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