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留住乡愁,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

丁恒情

2016年11月25日14: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但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找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焦虑。(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我们熟悉的古诗里的村落。传统村落真实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同时,传统村落还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乡愁。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细胞”,让它们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它们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社会变迁的历史印记,镌刻着最质朴的民族民风;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节庆礼仪、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缔造者和遗存者,对于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村落的命运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解开“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对立命题,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放慢脚步来进行思考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欠缺,和不良政绩思想作祟,在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同时,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导致传统村落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而变了味,失去了原来的面貌。这些曾经孕育了一代代文明的古村落正如一个老人,变得孤独,破败,而少人问津,伴着漫长的历史记忆慢慢消亡。

众所周知,传统村落大都散布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功能缺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差,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村落渐渐“消逝”的重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谈到,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照此速度,如不加以保护,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不远的将来古村落将在中国消失殆尽。如何保护好古村落并传承好古村落文化,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直十分重视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2002年他在任职福建期间为《福州古厝》一书所作的序中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13年7月22日,他在湖北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又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015年,习近平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时,再次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要让人们重拾乡愁,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传统村落与发展经济丝毫不矛盾,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要能够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人们才能赋予传统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郁郁青山之间,袅袅白雾之下,烟雨中青砖黛瓦的古村、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曲折小巷,潺潺流水,还有那徜徉在青石板上的游人……这或许是许多人心中朦胧的“乡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克服无知无畏,缺少文化意识,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乱搞大拆大建的蛮干行为和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错误政绩观,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和“活化石”,给精神留一片家园,给乡愁留一个可以靠泊的港湾。

总之,保护传统村落,是全社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