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禹
2016年11月14日14: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下乡调研,有村干部反映了一个“小问题”:有爱吸烟的干部下乡时自己往往不带烟,热衷于群众“敬烟”,临走前还惯于“捎带走”几盒。为了“不得罪镇领导”,以至于每得知这名干部下乡,群众都要准备好几盒“利群”。
类似于“利群”的事还有不少。比如,有的干部只要是下乡调研或进村走访,往往惯于“顺手牵羊”带回些土特产,别人一问还振振有词:“群众一片心意哪能冷落”:有的干部到村办公只喝“瓶装水”不喝白开水,声称“喝不惯”;甚至还有群众反映,村里为了省电晚上路灯不全开,开灯的往往是村支书住的那条街……“一针一线”确属“小事”,上不了报登不了刊,然而却实实在在侵蚀着群众的“获得感”。殊不知,几支“利群”会在不知不觉中败坏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作风问题,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可谓兹体事大。但作风问题投射到现实中往往是细而微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于细微处见品德,于细微处见精神。细微之处,不可不察、不可不谨。几支“利群”烟确是“小事”,但党和政府的形象往往在干部一次次不自觉的细微举动上被定格。所谓作风“小事”岂能“小视”!
仔细揣度,“利群”折射出的问题显而易见。无外乎少数人思想上依然存在侥幸,认为“天高皇帝远,我的地盘儿我做主”、“吃点喝点没啥、贪点占点没事儿”;或是认识上存在盲区,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捞实惠贪便宜要“尽快”。如此考量下,少数人自然容易行为“跑偏”产生种种“作风瑕疵”。殊不知“为恶如乘骏走坂,鞭虽不加,而不能止其前”,“小恶”不治必成顽疾。
天下大事,做于细、成于细。追忆80年前的峥嵘岁月,红军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走完长征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既得益于打土豪分田地保护劳苦大众利益的路线政策,也得益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等具体严谨的纪律。把作风彰显于细节处才能不断积累点滴民心直至“江山一片红”。
时至今日,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真心支持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最大优势,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省察自身、检点自我,把“为民、务实、清廉”贯彻到细微之处。跟群众谈话多坐“旁边”少坐“对面”、跟群众聊天多用“咱们”少用“你们”、考虑问题多一些“群众怎么办”少一些“我想怎么样”,甩开膀子多干些群众挠头事、跺脚事、闹心事。群众最朴实,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细致的眼神儿就能拉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让“小事小节”成为彰显党性、展现宗旨的窗口。干部把百姓放在心里,群众岂能不把干部“举过头顶”?
小事岂可忽、小节岂可略。把党的宗旨这个基础夯实、把理想信念这块阵地守牢,坚持防微杜渐、慎独慎初,才可拒变、才可防腐,才不会让几支“利群”败坏干群关系、消解党的执政基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