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放日报:党内真批评,不怕“驳面子”

赵畅

2016年11月13日13:08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党内真批评,不怕“驳面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

实践证明,用好批评这个武器,关键是批评不能失“锋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之间开展批评,能够当面指出问题的渐渐多了,敢于批评的习惯也开始慢慢养成。另一方面,真正触及灵魂、击中问题要害的严格、严肃、严厉的“三严”式批评,其氛围还不够浓,“真刀实枪”也还不够多。自然,其批评效果也因此而受到一定的制约。剖析个中原因,私心杂念作祟、担当精神不足,当是主因。

将批评落到实处,让批评恢复它本来的味道,除了要教育广大党员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建设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外,对待批评更要做到“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

事实上,批评之于被批评者,只有“挑刺”才能让人感到“真痛”,只有“直言”才能让人听到“真言”,只有“公心”才能让人体味“真诚”。而“三真”恰恰就是我们开展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批评,就是用“针”挑刺,被批评者岂能不痛而无动于衷?开展批评唯有触到人们思想的暗角、党性的缺口、精神堤坝的松软之处、为官做人的软肋短板,才能让其“红红脸、出出汗”,真心去寻找缺点和错误存在的原因,并痛下决心、痛改前非,实现“排排毒、治治病”。假若批评只是隔靴搔痒、轻描淡写,甚至来个“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这般不能触及思想、触动灵魂的软绵绵、轻飘飘的批评,又能收到多少批评效果?

既是批评,批评者就毋须再遮遮掩掩、躲躲闪闪,而须直言相陈。批评固然要讲艺术,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讲艺术并非意味着可以丧失原则。要知道,避重就轻的批评,“绕弯子”的批评,并不是真话,被批评者若听不到真话,又怎么有的放矢而改正缺点和错误?这不仅不是爱护干部,反而会害了干部,也恰恰是对这些有错误有缺点的干部的不负责任。

“文革”之时,在造反派面前,陈毅也直截了当,敢于批评,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有人劝他说话注意点,他却说:“你的好意我知道。但是,我不说谁说?不说就不是共产党员!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样的共产党员不值一文钱。”陈毅敢于直言之举,自是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人生追求和道德规范。

批评,决不能搞“公报私仇”那一套。真正的批评,必须坚持“出于公心,不主观武断,不发泄私愤。坚决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庸俗哲学和好人主义,坚决克服文过饰非、知错不改等错误倾向”,必须在了解核实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从教育人、挽救人、提高人的目的出发,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从程度到危害、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后果,条分缕析地一一道来,并开出“治病救人”的药方、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批评,才能让被批评者深切体会到批评者的一番真诚,并在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里展示闻过则喜的胸怀、接受批评的气量,从而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见贤思齐、砥砺奋进。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批评不能失“锋芒”,就是为了追求有触及灵魂的反思、有直抵心灵的叩问。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则必须带头从谏如流,以勇于挑刺、敢于直言、出于公心的示范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思想顾虑”,从而将批评和自我批评汇聚成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强大思想力量。

(责编:黄瑾、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