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2016年11月11日16: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再次重申了“德”在选人用人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得用人标准更加明确、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也为正在进行的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崇德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崇德修身不仅是首要课题,更是终身课题。“群众盯着党员看,党员瞄着干部看,基层比着高层看。”领导干部居高位、任要职、执公器,他们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影响着普罗大众,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关键就是要把“崇德修身”作为重要标准和重要内容。要从实际出发,始终把德行高、修为强作为衡量干部的首要标准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从“德”上把好选人用人关。要辩证分析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作为党员干部崇德修身、谋事创业的重要遵循,真正选出勤修为政为人之德、常谋利国利民之事的好干部。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唯德是举”。古语道:“用人以德,唯德是举。”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治国理政历史,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千千万万,难以一概而论,唯独“德”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西周时期的“六德六行”,到后来的“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再到今天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无一例外不把“德”作为铁律天条,一定不易。《康熙治国圣训》中有言,“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资行事者,思之可畏。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这说明,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选,但相较于才,德更为不可或缺。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就要始终坚持“唯德是举”。“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才的不足,可以通过持续的培养和实践获得弥补;而德若缺位,纵使才高八斗,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大任、难堪重任,也无益于国家社稷。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则以观德”。《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说的是周公将法度与德行联系起来选人识人、治国理政的故事。当下,坚持“则以观德”就是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同领导干部修身立德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修身立德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同时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定盘星”。党员干部官德塌方,根源就是没有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没有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坚定。“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就是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为官为政之德的首要评判,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前提,严字当头、实处着力,对那些不守纪律规矩、政治上不可靠的人,能力再强也坚决不用。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就要始终坚持“无德不立”。常言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诱惑太多、挑战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德”的要义也就愈发凸显。选人用人,应始终坚持“无德不立”。宁可无才,不可无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战场利剑高悬,鼓点紧密。在大批“老虎苍蝇”应声落地之际,“能人腐败”问题见诸报端,诸如仇和、廖永远、毛小兵等坊间称之为“能人”“能吏”“干臣”的官员相继落马。曾经“光鲜”的履历背后,是他们视道德修养为“小事小节”,逐渐放松了思想改造,滑坡了道德品行,坠入了犯罪深渊,贻误了党的事业。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能人”最终沦为“罪人”。无德之害,可见一斑。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崇德修身、唯德是举,坚持则以观德、无德不立,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实现中国梦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