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烨
2016年11月10日14: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谁都没料到,一场文化研讨会竟开成“声讨会”——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召开的“西施文化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上,不少与会学者对“邻居”杭州市萧山区“争抢”西施故里的现象进行了关注,认为“不能以利益为目的抢夺名人故里”。(光明日报 11月8日)
诸暨市说西施是诸暨人,这是历史的结论;萧山区说西施是萧山浣纱人,因为勾践是在萧山卧薪尝胆。两个地方都说自己是西施的故乡,互不相让,还摆出各种书籍典故为证据。不管西施是哪家的,如此做法非但耗费了“成本”,更伤害了地区之间的“和气”,实在值得深思。
这些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早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别说李白、周瑜、曹雪芹等历史人物的故里争夺战是如何激烈,就连神话中的后羿、孙悟空、嫦娥等虚幻人物,各地也是抹红了眼,想尽浑身解数相互争夺。争夺的理由有很多,或希望找到一个寄之于文化和渊源的发展方式,或需要大力发展旅游,抑或是简单地注重“公关”。但归根结底,都逃不开追逐地方利益的嫌疑,都存在着自私狭隘的一面。
“名人故里”争夺战折射出部分地方利字当先的畸形发展观。纵观各类名人故里争夺事件,其中不难发现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少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试图给地方贴上名人标签,以此吸引海内外投资,获得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振兴地方经济,也给政绩添彩。在如此动机的驱使下,很多地方不管名人属不属于“故里”,都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侥幸心理,一哄而上,把一件好事搞偏了方向。
“名人故里”之争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伤害。我们一直提倡文化遗产保护,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这种盲目的重面子的“名人故里”争夺战,恰恰让传统文化变得庸俗化、功利化,造成了历史和文化的混乱,非但误导了公众,也对客观历史文化有失尊重,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伤害。退一步说,即使“名人故里”最终花落某地,如果不懂得深入挖掘和运用其中的文化价值,也无非是“空有虚名”,徒有一顶无用的“大帽子”而已。因为历史文化的元素不是靠开发和争夺出来的,而是靠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形成的。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不管“名人”属于何处“故里”,都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是属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是开放的,包容的,无私的。发展地方经济也好,保护文化遗产也罢,“名人故里”只是一个契机。对于执政者来说,更应该以冷静理智的思维对待“历史名人”,共享这些遗产资源,不断挖掘和放大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赢”。这才是“名人故里”的真正意义所在。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