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刨断蝇贪屡查屡犯的“根”

尹宝平

2016年11月10日14: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月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84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报的案件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日报》11月9日)

蝇贪之害,众人恶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都三令五申,出重拳、治重典、下硬茬,持续用力,毫不松懈,狠打“苍蝇”“蚊子”,形成了极大地震慑,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基层群众一致称赞。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全国上下恶蝇、拍蝇之势如此强劲,但蚊蝇之声却仍然不绝于耳,其“黑手”仍不断伸向各类惠民利民政策,与贫困群众、弱势群众争食,实在是令人痛恨至极。高压之下,为何蚊蝇之声频频扰人心神?众怒之下,为何蝇贪丑闻仍然不断上演?

常言道:“打蛇打七寸,斩草需除根。”要想根治蝇贪,就必须对其根源深挖细刨,进而对症下药,狠剜病根,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该动手术的动手术,综合施治,共同发力,铲除蚊蝇滋生的“土壤”,才能从根子上消灭蚊蝇之害,还给基层群众一片清新的天空。

法律意识淡漠是首因。有道是:“无知故而无畏。”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大都法律法规意识谈薄,即便是相关部门组织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培训,不少干部也是极不重视,往往是人到心不到,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总认为搞农村基层工作,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自己抱了多年的 “老黄历”比较务实管用、好操作。于是,在很多工作中都是凭个人经验决策部署、按个人主观臆测推动工作,甚至有纪不依、有法不守,目无法纪、我说了算。

贪腐代价过小是关键。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有这样一种错误思想:“我是农民,只要不犯死罪,即使将来因为小错被拿下,还可以继续种地当农民。”即使,有朝一日“翻了船”,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交待,积极认罪退赔,大不了被免职处分,也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不伤筋又不动骨,很快就能恢复“元气”、重新做人。于是,根本不把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当回事,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只要不被发现,吃点喝点、贪点沾点,在这些人眼里根本不是个“事”。

政府疏于监管是帮凶。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乡镇一级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落实政策、推动工作,组织生产、服务群众等纷繁复杂的任务,加之人员相对紧张,因而对惠民政策落实的监督管理不全面、不严格、不主动,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对一些基层干部偷食“民脂民膏”的丑恶现象,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抓早抓小、拦头刹风,在一定意义上有养痈成患之嫌。

廉耻观念缺乏是心魔。一些农村干部认为:“自己的官帽是纸糊的,不知道啥时候会被拿掉,不如早做打算”。于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之类的错误观念就很有土壤。在他们看来,自己处在治理体系最底层,职位待遇低、工作环境苦、任务压力大。倘若,“在位”时只是一门心思种好全村的“责任田”,而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退休后将没了保障,还不如借助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以图“退有所依”,甚至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自己“有本事”。

群众监督不力是助推。通常情况下,基层干部大都与群众比较熟悉,而农村干部则同为一个村、喝着相同的水、种着同一片地,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基层群众对于一些基层干部的吃拿卡要现象,反应并不十分强烈。不少群众甚至抱着不同的心态: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认为其家族势力大,惹不起、躲得起;要么觉得大家都能忍受,我又何必惹人;要么狭隘地认为举报成功受益的是大家,结下冤仇却是自己的;有些甚至认为,“养着”自己还能得些甜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蝇贪之风蔓延。

当然,上述情形虽不一而足,也只是极少数。但正是因为这些极少数,才导致了“苍蝇蚊子”拍而不死,死灰复燃,基层群众甚为闹心,应当引起各级重视,集众之力、合众之智,靶向发力、驰而不息,方能换来基层生态环境长久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赢得基层群众真正的共享繁荣、幸福安宁。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