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干部下村不该只是“刷刷脸”

刘忠培

2016年11月09日14: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面强调:“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干部下村调研也有不深、不实、不细、不准的情况。变调查为视察,变深入群众虚心请教为官气十足指示强调,把调研演成了个人秀,搞成了做给上级看的花架子。每到一地,端起官架,打起官腔,层层陪同,前呼后拥,排场很大,但调查研究的“魂”却变了形、走了样、跑了调。“蜻蜓式”调研。调研只是走过场,“身入”而未“心到”。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坐在车上转转,隔着玻璃看看,会议室里谈谈,文件简报翻翻,脚不沾泥,身不染尘,给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之感。

这类“刷刷脸式”调研,不进群众家的门,不喝群众家的水,不坐群众家的木板凳,不深入田间地头,当然也就听不到群众的掏心话。“刷刷脸式”调研。调研之前打招呼,发通知,给下面充裕的准备时间。调研时只做“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更没有“高难度动作”,大事小事“悉听尊便”,走到、看到的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听话,如同观样板、赏盆景。只看“盆景式”典型有可能被一叶障目,把假象当作真相,把个例视为普遍,长此以往,领导干部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空”,问题就容易“抓空”。“刷刷脸式”调研要不得,背离调研初衷,损害干部形象,严重的,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无形之墙,甚至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干部下村不该只是“刷刷脸”。首先是要接地气。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真情,才会察民情。下村调研要么人下去了心没有下去,要么车下去了人没有下车,走马观花,隔窗远望,能看到什么东西呢?下村就要真正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大办好事,多办实事,快办急事,妥办难事,用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只是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这样的下村就看不到真东西;如果一下去就骚扰村干部,就麻烦当地民众,就吃拿卡要,这样的“干部下村”就会变成“鬼子进村”。

其次是下村就得真正拿出“短帽轻衫汗透衣”的劲头。杨善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下去了,就得心也下去了,就得不怕严寒酷暑,就得走到民众中间,就得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官员多流汗,民众才能少吃苦;官员多干事,民众就会真受益。如果官员都能求真务实,做到“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何愁民众不幸福,天下不太平?

再次是下村要心怀“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责任感。要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做民情知情人、政策明白人、科技带头人。干部不仅会当官还要敢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恐怕留下的不是美名,而是骂名。责任是福,一万年太久只争今夕,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