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领导干部要注重学用“群众语言”

陈常国

2016年11月08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你好,这里是民情调查中心……请问,你们村有‘保洁员’吗?”

“什么?你说‘保健员’,有,很好,有什么头疼脑热一叫就来”。

这是近日某地就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时,调查人员同被调查群众的一段对话。问者多数是从各部门单位抽调的普通话较好的青年干部,“回答”者多数为农村上了岁数的“大爷”、“大妈”。

诸如“答非所问”、“啼笑皆非”的电话调查可以说不一而举。这些并不是群众故意而为,而是“问”“答”的“洋”、“土”不能很好契合而导致的结果。

据了解,进行社情民意调查人员大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用的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需要问的内容也都条目式的固定下来,问者只管“照本宣科”,原原本本地问,殊不知面对的是用惯“土话”、“方言”的农村老百姓,许多“名词”、“代词”对他们来说有时就是“听天书”,不是听不懂、就是听错了,或是理解有偏差。如上面的“保洁员”被理解成“保健员”,保洁员对多数农村百姓而言是个比较“陌生”的词语,起码是不常用。而“保健员”在农村都比较熟悉。如果了解农村生活,问话时,在群众“听不明白”时,可以将保洁员直接“翻译”成“打扫卫生的”的,他们就很快理解了。举一反三,其它的问话(题)如果用地方语言、大众化语言来询问,则会起到更好的调查效果。

“群众语言”的特点是大众化、口语化、形象化,具体实在,通俗易懂。用群众语言同群众交流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当下,我们不难发现个别党员干部在同基层、同群众交流、交谈时用惯了“官场语言”,说话生硬呆板,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这样去做一些群众工作就很难有效果。

说话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三春寒”这些都足以说明说话的极端重要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学养深厚,在讲话中,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故、诗文常常信手拈来。而“习式”语言的另一面,则是善用“大白话”传递治国理念,既“接地气”又“增民气”。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诸如这样的“大白话”、民间谚语、俗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随处可见,这些个性十足的白话语言,成为中国领导人与老百姓交流的独特方式。

语言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普遍认可的道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不会用群众语言,这是党员干部修身不严、作风不实的表现,释放出“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党员干部在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惠民政策时,要贴近群众,多用方言、土语,将一些理论性、政治性的语言,通过大白话形式展示出来,解释清楚,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也是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接地气”、“接民气”的具体体现。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