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11月01日10: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网友王女士向媒体举报,安徽宿州灵璧县副县长李长锋曾通过微信向她发露骨信息,并称自己扶贫下乡和百姓握手后“洗手多次还担心脏”。10月31日,“宿州发布”发布消息称:宿州市委常委会决定,按有关法律规定免去李长锋灵璧县副县长职务,由市纪委进一步调查处理。
如果副县长被曝光的行为属实,那么这一现象很值得关注。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仍比城里落后,卫生条件、卫生意识都要差一些。如果接触的是乡下的贫困群众,情况就可能更糟。与这些贫困群众打交道,肯定不如与城里的女网友交往那么让人舒适,作为一般人或许可以理解,但身为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基层贫困群众有如此“洁癖”,那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了。何况这还是要去做精准扶贫工作,用这样的心态去扶贫,效果很难想象。
民意如天,群众工作是事关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工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相信许多人也都懂。日前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此更敲响警钟:“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这“根本宗旨”和“血肉联系”如何体现?最基本的恐怕就是一个感情问题、细节问题:能不能与群众坐在一起,乐于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乃至在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做到同吃同住同谋致富脱贫良策。如果握个手都要洗几遍,所谓认真做群众工作、热心帮助群众脱贫,不但任务与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只怕会伤了群众的自尊心,引发群众更大的反感。
让人担忧的是有副县长这种“洁癖”的干部,可能还不在少数。有一个在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虽说交通比以前发达、方便,但许多党员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却相对减少。有的人即使去了,反而因为交通方便,来去自如,常常是“蜻蜓点水、一驶而过、走马观花”。名义上是时间紧、工作忙,实则是吃不惯群众的饭,睡不惯群众的床,嫌弃群众脏、不文明,怕农村环境差、不卫生,打心眼里不愿意在乡下多呆。其结果,势必是调查研究不深入,群众脉搏把不准,还谈什么联系群众、精准扶贫?
更可担忧的是带着这种心态做群众工作。首先是潜意识中就自觉高人一等,难免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不注意汲取群众智慧,更喜欢“傍大款”、与老板打交道,和群众在感情上就拉开了距离。其次是对群众的困难与疾苦不愿现场看、不愿认真听,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能拖则拖,漠然视之,使“脱离群众”的危险变成现实。三是容易把群众当作对立面,看成是“刁民”,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及时回应,对群众的合法权益不用心维护,看问题、做决策、干事情,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而是站在个人、小团体的立场上,甚至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导致更多、更大风险。
根据当地官方微博的消息,这位副县长的行为被网上曝光后,宿州市委高度重视,已决定将这位副县长停职,并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不知当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能包括网上举报的真实性问题,其微信内容所反映的个人作风问题,有无公款旅游问题,还有与豪宅、名车等有关的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等,再依纪依法进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处理这起事件的同时,一定要以此为典型事例,举一反三,认真挖一挖有些党员干部思想深处“嫌弃群众”的根子,给更多人在思想上好好“洗洗澡”“治治病”。
这“洗洗澡”“治治病”,恐怕光靠学习教育还不够,针对新时期的确存在的有些干部惧下基层、疏离群众的“通病”,有必要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让更多人到农村基层吃住一段时间,与贫困群众攀穷亲,深入调查研究,从内心深处接纳群众,从感情上与贫困群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但能够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还能培养出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一举数得。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