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09月27日09: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月26日,一条“南京主城区重启住房限购,市民扎堆离婚”的消息,让网民直呼辣眼睛。其实这一幕,前些天已在上海上演过。有的区民政局离婚登记处被前来办理离婚的市民挤爆,被迫采取临时“封闭”措施,让当事人改日再来,取号办理离婚,发号数量有限。一时间,离婚也要“限号”,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感。
这里所说的离婚,无关感情问题,却与住房限购的政策有关。比如南京限购令规定,在主城区范围内,已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购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拥有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购新建商品住房。由于限购的对象是家庭,要规避这一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动“拆散”家庭,一变俩,搞假离婚。上海的情况与此类似,由于国家有政策,首次购房贷款要比二次购房贷款利率低,买一套房可以节省上百万元。而确定是否首次购房,是以家庭为标准的,所以搞假离婚,就多了一个首次购房的机会。
为购房而搞假离婚,这不是拿神圣的婚姻当儿戏吗?见利忘义,似乎应为人所不齿。甚至有人认为应以“不当获利”来起诉他们。然而,如果有一对夫妻为购房而假离婚,或许应该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但有这么多人为了购房“扎堆离婚”,以至于形成“离婚潮”,把民政局都“挤爆”,那就要反思我们政策本身的漏洞和问题了。
政府出台住房限购令,本意是为了遏制投机、平抑房价,让更多有正当住房需求的群众能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但是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持续限购,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有效抑制城市房价水平,但是病源未除,只是暂时“镇痛”。因为缺少配套有力的保障房和廉租房供给,部分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无法满足,而收入增加的居民的住房投资意愿却日益旺盛。目前作为强硬行政手段的限购政策虽然看似立竿见影,但无法有效区别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存在机制上的缺陷,难以长久维持。限购严了,成交量下降,库存增加,房价却没有大降。在去库存的巨大压力下,限购政策不可能不放松,一旦限购政策退出,极易造成房地产市场“报复性反弹”。
这样循环往复的时紧时松,招数用老,恨不得就连买菜的老太太,都已经明白了这里的“奥妙”。结果必然是越限购,越刺激了房价必然上涨的心理预期;越限购,住房投资回报率越高;越限购,越抑制了二手房供给。有了两套房以上的,因限购更不愿、不敢出手,没有两套房的,面对限购更要想方设法再购一套。因此,就难免出现父母带着子女来离婚,或子女带着父母来离婚,有说有笑,将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弃之如敝屣的怪象了。最终,高企不下的房价,不仅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成本,扭曲了社会投资方向,削弱城市竞争力,干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还有可能造成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后果。
遏制过高房价,满足居住需求,或许没有一针见效的“灵丹妙药”,但大方向肯定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产权登记信息系统,减少投机购房者或炒房团的可乘之机。同时在限购基础上,借鉴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已有经验,加快对多套房开征累进房产税、遗产税以及房屋空置税的步伐,从严征收转让所得税等,提高囤房成本,让炒房者无暴利可图,使巨量二手房流入市场,真正使房屋回归其供人居住的本来功能。
如果说这些治本措施很难一步到位,那么至少在眼下制定的限购政策上,要注意政策的系统性、关联性,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漏洞。如果不能有效甄别和防止人们为了购房假离婚,就应考虑如何公平公正地对待成年单身者与成家者,一视同仁。政府的政策不能逼迫人们不得不冲破道德底线去谋取自身利益,更不能让老实本分的人吃亏,还要尽可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这样房市调控的力度或许会减弱一些,“药效”会慢一些,但不会产生意料之中的“副作用”。否则,好的初衷却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房价没有降下来,社会道德水平却直线下降,得不偿失。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