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放日报:干部该穿什么样的“鞋”

徐敏

2016年09月18日08:5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干部该穿什么样的“鞋”

浙江温州市泰顺县在“莫兰蒂”台风中受灾严重,而该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包序威也遭遇了人生路上的“台风”。因为没穿长筒雨靴,包序威在救灾现场被其他工作人员“架”着越过了一处淤泥点。尽管只有短短几秒钟时间,尽管当事人有各种申辩理由,但这张“救灾搀扶”照一经网络传播,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包序威也因此被免职。

因为“鞋子”惹祸上身的干部不止这一例。两年前,江西贵溪市某村发生儿童落水事故,该市一名干部和下属一起赴现场参与搜救。路过一片积水处时,下属提出可以把上司背过去,这名干部心疼自己的鞋子,于是趴在下属的背上过了这段积水处。同样,这名干部因为在特殊环境、特殊场合下做出了不当行为,被免职了。

冤不冤?似乎有点。不就是被“搀扶”了几秒钟吗,不就是拗不过下属的“好意”吗,何至于被如此传播发酵,以至于落得个被免职的结果?但细想想,也不冤。官员也好,一般公务员也好,其工作性质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各方面监督,有时甚至要被反复打量。

不要小看细节,其背后往往折射出工作态度、作风和道德情操。细节问题处理得不好,丢失的不只是官位、工作岗位,还会损害干部形象,失去民心。而像干部穿什么鞋、怎么对待自己的鞋这样的细节问题,就不容小觑。深入基层,赶赴救灾一线,套鞋总比皮鞋好; 但如果事发突然,没有穿上“合适”的鞋,也不是说不能救灾了。恰恰相反,身在救灾现场,就应该无条件地考虑如何投入工作,而不是怜惜脚上的鞋。穿了皮鞋也能救灾,关键是你对待灾情的态度。

当然,在有条件“穿对鞋”的时候,穿什么鞋还是大有讲究的。笔者采访时,经常听到“鞋的故事”:有一位年轻女干部从区政府机关调任街道工作,可是第一次进社区,她发现不少居民看她的眼神不对。后来,有社区干部提醒她,“你打扮得太漂亮啦!”这位女干部意识到,也许就是脚上一双细高跟鞋,拉开了自己和居民的距离。后来再下社区,她就改变了着装方式,将高跟鞋换成好走路的平底鞋,将裙子换成了帆布裤子。当然也有相反的案例。有基层干部在老小区做社区工作时,习惯穿平底鞋、运动鞋;可是到了高档住宅区,经常与白领、全职太太们打交道时,便换上了高跟鞋,觉得这样更方便融入环境。

听一些优秀基层干部讲述如何深入社区听民声、解民忧时,经常会听到“磨坏了鞋子”这个细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其中,“跑遍”二字,与鞋有关,更关乎干部的工作作风以及干群关系。

干部的一双鞋子,不仅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被仔细打量,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影响到百姓心中评价干部的那把“天平秤”。有动迁居民讲起身边的好干部,马上就举出了印象最深的例子:“我一直记得当年还在老街的时候,动迁干部冒着大雨跑到我家听意见、讲政策,鞋子都湿透了。”而在暴雨过后,一些地区积水严重,区领导一路涉水到居民区,虽然穿了长筒雨靴也无济于事,过膝的积水早就灌入了鞋筒,这样的场景也让百姓体会到政府部门真诚的关切。试想,干部察看受灾现场,如果只是小车路过、外围站一站,不体验一下鞋子沾满泥泞、积水灌入雨靴的滋味,怎能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呢?

鞋子看似一个“道具”,其实不然。在日常工作中,尤其在特殊环境下,干部们对待鞋子的态度,反映了其能否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当然,“心”永远比“鞋”更重要。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