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节日顶风违纪,别“不见棺材不落泪”

刘文宁

2016年09月16日09:42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节日顶风违纪,别“不见棺材不落泪”

让所有的公职人员明白,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其意义不是处分几个官员,而是重在告诫大家:凡事按规矩来,有权不可任性,党纪不是儿戏,正风肃纪没有谁可以例外。

中秋假期,很多人享受着节日的悠闲时光,有的人现在挺开心,但节后未必——吃了不该吃的饭,收了不该收的礼,一旦纪委“驾到”,通报、处分就会接踵而来——这不是吓唬谁、诅咒谁。节前新华社报道就说,有些地方顶风违反八项规定的现象不少,请客送礼用暗号,农家乐餐馆居然能开出办公用品、会议的发票等。

别公款吃喝,别公款旅游,别收送节礼,别大办婚丧事宜……逢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节前提醒、节中接受举报、节后通报,已成十八大以来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的纪委“标配”动作。今年中秋节前的9月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再次推出监督举报曝光专区,连续四周,每周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纪委的这种高压态势不是没有缘由的。尽管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的成效明显,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看到、听到的身边公职人员公款吃喝、公款出游的事情明显少了,公车办私事、节日收受礼品、大办婚宴的也少了。但在一些地方,依然有人在顶风作案,穿上马甲、潜水、变身,挑战党纪的股股暗流或强或弱地涌动。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抱着这样的“小心思”:纪委总会这么严吗?这阵风总会吹过去的。有人还是不把八项规定当回事,“吃顿饭是啥大事”,“坚信”纪委查不到自己,不见棺材不落泪。有人自以为行事隐秘,“技高一筹”,耍小聪明,想方设法“摸索总结”隐形违纪“套路”。比如,公款吃喝报销时,或拆分发票或秘密挂账或调换科目;以“私车公养”取代公车私用;公款送礼改用隐秘的微信红包、电子储值卡;在高消费场所开出不记名的空卡以“保护”真实消费者身份,等等,可谓机关算尽,手法多样。

与此同时,来自群众的监督力度似乎也有一定的走弱迹象。相比哪个“大老虎”被调查的新闻,对某某官员因违反八项规定被通报、被处分的事,时下似乎很难引发微信刷屏般的大范围舆论关注。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给某些人以一种误判,以为风头差不多过去了,可以“该干啥干啥”了。

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与处分少数官员相比,制度建设的跟进更加坚定着公众对反腐正风的信心。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相继开始实施。人们期待,越扎越严的制度笼子能让顶风作案者的胆量越来越小,让违纪官员漏网的机会越来越少。

越是正风肃纪收到显著成效时,越是不可有丝毫松懈。节日也好,平时也罢,别低估一些人顶风违纪的胆量。保持高压,有一个,查一个,不留死角,不分职位高低,该通报的通报,该处分的处分,是最有力的警示和震慑。今后,调动税务、公安等部门的更多技术手段,紧盯隐形变异的违纪问题,应是强化监督的有效举措。

吃了顿饭就受个处分,这是不是小题大作?有必要澄清一些人对此的模糊认识,更要让所有公职人员明白,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其意义不是处分几个官员,而是重在告诫大家:凡事按规矩来,有权不可任性,党纪不是儿戏,正风肃纪没有谁可以例外。

过个规规矩矩、干干净净的节日,大家都踏实。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