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如
2016年09月12日14: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才机制改革意见实施以来,选才用才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旧的人才评价体系迫切需要改革成为了共识,论文、外语、文凭这三座横亘在选才育才之路上的三座大山急切需要搬除。特别是选才中的论文导向,单以发表论英雄,把人才束缚在纸面功夫上,更是迫切需要被打破以回归实干精神。
写论文,一直是反映自身学习工作科研的重要途径;但人才评价过度注重论文导向,就往往会形成轻实干、重文章的导向,甚至会导致一些职业道德素养不过关的人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而以各种非正常途径造论文、发论文。种种乱象,其根源都在于论文脱离了本来意义,论文导向背离了实干精神。
人才在用不在看,好的人才不在于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写的如何妙笔生花,而在于在自身专业范围内是否真正是行家里手。好的论文,也不在于如何绞尽脑汁的写、如何翻新花样的造,而在于真正写出新导向、反映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一旦论文背离了实干精神,为发表而写,为出名而写,为职称而写,浮躁情绪就会多起来,研究的冷板凳就很难坐得住。
考核评价毫无疑问是最有力的指挥棒,形成实干导向就会带动一批实干的人;形成论文导向就会导致人人千方百计发表。好的成果不可能人人都能研究的出来,高质量的论文也不会是信手拈来,正路不通走歪路,冒名顶替、造假抄袭、数据编造、花钱上稿等乱象也就纷至而来。如果一篇论文能否发表直接可以在社会评价和科研地位上“兑现”,甚至成为下半生衣食无忧的凭据,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也就可以理解。
干的好不如写的好,写得好不如发表层次高,这种导向一旦形成,发论文趋之若鹜,论实干坐不住就几乎是必然。学习研究的目的还是在于运用,就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在长期与短期,而绝非纸面与实干。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必然会流于空谈、脱离实际。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论文满天飞、专家到处是,有效成果却不多的问题。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选人用人的标准必须紧紧聚焦“才”这个核心,才能确保方向不偏、焦距不散。只有立足实践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才真正的有价值;只有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回归选才本质要求的评价体系,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