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莫让“不近人情”导致畸形“人情观”

骆猛

2016年09月09日11: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广东党风》杂志披露了陈鹏案情。他在纪律审查期间写下了10份忏悔书,书中竟多次出现了“穷人的钱不能收,老板的钱收一点没所谓”,“不收钱是不近人情”,“劫富不劫贫”等奇葩思想观念,并始终认为“自己本质是不坏的”。(南方都市报9月8日)

不收礼即“不近人情”,这是很多官员走向腐败堕落的思想开端,也是官老爷身边的“朋友们”设套的开始。曾有廉洁口碑,飞速晋升的区长不可谓“无才无能”,然而,竟也难逃畸形“人情观”的束缚,成为了当地企业老板们的重点“围猎”对象。如果说思想的松动是“腐败”的开始,那么畸形的“人情观”则是“腐败”的温床,正是“人情观”的扭曲导致背后人生“价值观”的丧失,最终导致走向腐败的深渊。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逢年过节彼此走动,加强情感联系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好端端的人情往来如今却裹挟着贪腐的异味。古语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官员应该将人情往来,看成是君子之交,这种交往和物质金钱无关,与权力地位无关,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情谊,而非权钱交易。只有当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君子之交,成为了官民共同的一种人情交往风尚的时候,“腐败”才会永远地被扫进历史的尘芥堆之中。

领导干部不得收受礼金,这本是有明确纪律要求的,拒收礼金,也是理所应当,可原本应该理直气壮的事,却觉得有点“不近人情”,其中原因或许就是畸形“人情观”在作怪。中国人讲究人伦、人情,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礼序的关系,这本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问题在于,有些人往往是重情理有余而重法纪不足,礼尚往来时常成为突破纪律底线的理由。试想,如果纪律意识能战胜人情面子,心里充满正能量,何需在拒贿后反觉“不近人情”,并对原本正确的行为进行错误的反思。

要矫正和清除畸形的“人情观”,恐怕首先还得从党员干部着手,从思想建设上来说,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同时各支部要勤抓“观念”不放松,把“上党课”作为重点工作来安排,让党员干部认清“人情味”必须要建立在廉洁自律前提下。其次,从政策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反腐相关法规制度,用法治的“铁丝网”彻底“封口”,让不能说、不敢说深入人心,彻底肃清“有关系”者“畅通无阻”的歪风邪气。最后,从纪检监督看,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及时完善本单位监管问责制度,相关纪工委时刻“竖起耳朵听”,将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有效发挥,全面拉紧“铁丝网”。既然是行贿受贿,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如果官员学会了拒绝,学会了对行贿说不,那么“腐败”就将不复存在。所以,党员干部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人情观”,不要陷入以利相交的泥潭之中。

公职人员的人情交往是有边界的,只局限于“亲与情”的范围,超出这个界限的人情交易,非常容易导致行贿受贿行为。所以,切莫让身边的“朋友”用“不近人情”导致你畸形的“人情观”,甚至是利用你的“人情观”,最终害你陷入腐败的深潭。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