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媛
2016年09月05日16: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笔者到乡镇调研,一位负责扶贫攻坚的乡镇干部抱怨道:“这里多数贫困村都是山区村,群众比较朴实,但就是思想‘不开窍’,对国家提供的全额贴息贷款不感兴趣,贷款发放不下去,扶贫贷款这项考核指标就不及格,从而拉低了整体的考核成绩。”看着他一脸的愁容和焦急,颇有些出力不讨好的无奈。初闻此事,也对干部的“不容易”深表同情,但仔细一琢磨,好像又不仅仅是听上去那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思考。
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工程,牵涉范围广、影响面积大,需要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去完成。而且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实现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场考验党员干部耐心、耐力、能力的持久战、攻坚战。然而,现实工作中,有的干部看不透本质、分不清主次,患上了扶贫“急躁症”,时间没过多久,就想看到成果,事情没做多少,就想获得认可,一旦考核成绩不如意,就埋怨群众不配合、资金不到位、支持不给力,反正“不是自己不努力,只怪事情太难缠”。
不可否认,有的地方扶贫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与群众思想不开阔、上级帮扶不到位、部门配合不积极有关,但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反思干部自身的原因,难免有推卸责任之嫌。仔细分析,考核成绩差,扶贫贷款发放不下去,关键还是扶贫没有帮到点上去。试想一下,如果不清楚群众致贫的原因,找不到适合的发展项目,理不清未来的发展思路,就算贷款发到群众手里,能解一时之渴,却不是根本之策。说到底,干部急于求成、想出成绩,根子还是为民初心“错位”,眼睛看上不看下,只看上级考核什么,不管群众需要什么,只顾个人成绩,不管群众满意。如此一来,扶贫很难“对症下药”,最终造成群众对干部的“良苦用心”不买单、不支持,也就不足为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拔掉思想上的“穷根”非一日之功所能及,实现精准扶贫没有“速效药”,最忌讳干部患上“急躁症”,最怕干部急于求成,让“数字政绩”代替了群众满意。扶贫攻坚,干部切莫患上“急躁症”。一方面,干部自身要厚植为民初心、坚持为民原点,想问题、寻办法多站在群众的角度,弄清楚贫困的“病根”,因村制宜、综合施策,寻找脱贫致富的“良药”,用真心赢得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稳住心气、耐住寂寞,把每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为实现长远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改进考核办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设置不同考核指标,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不以一时的成果论英雄,要着眼地区实际评干部努力程度,从群众意见看干部为民初心,为那些真心为民、踏实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扑下身子干实事的良好氛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