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
2016年08月24日15: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许超(化名)3月在一家三甲医院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儿。孩子出生第二天,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拿着一个蓝本找到许超核查信息,提出新生儿需要做新生儿足跟血筛查,并告知“这项检测总共50个检测项目,2项免费,其余48项自费,一共880元。”据悉,这个包含40余项遗传病筛查的项目,在业界被称为“第二代筛查”。目前北京、辽宁等地多家公立医院产科都通过不同方式力推此类筛查。(8月23日京华时报)
日前,一则“医院‘先斩后奏’,“搭车”国家免费项目“捆绑”推销自费足跟血筛查”的新闻刷屏微信朋友圈,引发了社会广泛地关注与质疑。公众普遍认为“第二代筛查”不但收费奇高,而且必要性存疑,但即便在这种舆论压力之下,“第二代筛查”却几成气候,已然发展成了一条运作成熟的完整黑色利益链,这在本质上与广为公众诟病的“过度医疗”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对医患关系深深地刺痛与伤害。
长久以来,医患纠纷一直都是困扰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很多时候公众往往会将患者归结为纠纷的主要过错方,老是习惯性认为患者的不信任、不理解才是医患纠纷的幕后推手,而在纠纷中被患者逼到绝路的院方则显得很是无辜、弱势。但事实上,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无风不起浪,在患者袭医伤医的过激行为中,医院方面同样也有自身的问题与责任。就拿这次“第二代筛查”事件为例,涉事医院利用家属医疗知识的局限与自身的主体优势,往往在告知疫苗种植等新生儿必备项目时混淆概念,误导家属一并接受自费型足跟血筛查。
尽管为了实现优生优育与提高人口质量的既定目标,新生儿遗传病多项筛查早已成为国际通用惯例,但基于种族与地区的差异,同时,在技术上,还须考虑疾病的发病率、筛查技术的可行性、推广性、治疗性等各种关键因素,在具体筛查项目的选择上,各国标准不一。而就目前国内医院力推的“第二代筛查”来看,除了2项免费的检测项目外,其余40余项遗传病筛查项目基本上都属极为罕见的遗传疾病,并不具备普适性,即便当真检测出问题,就当前的治疗水平而言,也存在难跟踪、难治疗的医疗弊端。某种程度而言,多家医院不问青红皂白地力推“第二代筛查”,不仅会直接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大体量地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会间接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与恶化,如此,岂不得不偿失?
当然,这么说并不代表“第二代筛查”就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无法承担“问题婴儿”的风险。所以,在决定每一个单独个体的具体筛查项目时,院方当以先证者为主要参照物,即新生儿所在家庭中首位表现遗传病症的成员。如果家庭中未曾有过类似的病症,那么家属大可放心,没必要浪费金钱在这些无谓的项目筛查上。
其实,不少地方早就有过类似“过度检测”的案例发生,在院方的“捆绑营销”面前,一众家长之所以屡屡“就范”,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院方的威胁加利诱,以及家属普遍的跟风从众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说到底,医患关系经不起“第二代筛查”的折腾,这既是院方逐利掘金的结果,但更是主管部门监管失责的体现。终结“第二代筛查”过度检测的乱象,不仅需要职能部门给予必要的行业规范,强化引导与监管,作为患者,也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如此,才能让新生儿足跟血筛查重回正轨,才能拯救与和谐医患关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