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政
2016年08月23日17: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人常讲“要敬畏群众”。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之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并以敬畏之心正视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积极组织、引导和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率先独立起来,进而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乃至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惨烈的斗争和艰苦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原则,珍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这也是共产党人敬畏群众的一种生动体现。
“畏民”之意,就本质而言是敬畏群众。敬畏群众,敬是首位,畏紧随之。心中敬民,才能尊重群众、仰视群众,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时代价值,进而不断增强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感悟与认知。心中畏民,才能胸怀责任、心系民生,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牢牢置于心头,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当成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妥善认清“人民当家做主”和自身“公仆”身份的辩证关系,进而摆正位置、奉献担当。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却“视民如危”,对群众只是一味恐惧,却毫无敬畏可言。有的畏惧群众“找麻烦”,工作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对群众疾苦选择视而不见、不管不问,生怕群众找上门、赖上人,常常是遇到群众绕着走、见了群众不抬头;有的畏惧群众“揪辫子”,明知自己行为不端、为政失范,“心内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群众监督指责、揭发举报,想尽办法掩盖舆情,甚至打击报复。如此“视民如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精神缺“钙质”、心中无底气、行为不规范。自身“不硬”,何以坦诚“畏民”?心不“畏民”,又何以一心“为民”?
事实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为民”先要“畏民”,“畏民”才能“为民”。唯有真正敬畏群众,才能在内心深处提高群众分量、增加对群众问题的关注、提升对群众不满意度的畏惧感,进而以实际行动积极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这种畏惧,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遥想当年,焦裕禄同志正是基于这样的为民之心和畏民之心,生怕兰考群众饱受风沙盐碱之苦和贫穷落后之苦,在封沙、治水、改地的第一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临终遗言,也满含着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县委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与担当。
“畏民”与“为民”,虽仅是一字之差,其意也相距甚远,但本质上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民”先要“畏民”,“畏民”才能“为民”。于党员干部而言,把握好“畏民”与“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正是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唯有如此,方不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