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若能及时医“过”何至最后亡身?

韩秀丽

2016年08月23日17: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对轻微违纪的同志给予轻处分,是为了救人。

上面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初读《扁鹊见蔡桓公》,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对古文知识尚且一知半解的我,思路是完全跟着老师走的。随着光阴流逝,最后这篇文章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只剩下四个字,那就是“讳疾忌医”。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维的拓展,如今重读此文,首先产生了一个疑问:蔡桓公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有病?这恐怕是很多人未能深思细想的问题。求生是人的本能,按常理讲,人一旦有病,首先想到的人就应该是医生,医生主动找上门来,却几次拒绝治疗,为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最不愿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医院,最不愿见到的人就是医生。这不难理解,老百姓不愿去医院最大的原因就是怕花钱,那么作为天下之主的一国之君,他害怕什么呢?

世人解读《扁鹊见蔡桓公》,大多从蔡桓公屡次拒医、最后身死的故事中,读出了一种偏执、一种不信任。但是笔者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背后恐怕另有原因。古代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想长生不老的,所以疾病被天下知倒无所谓,怕的是富贵荣华不长久,说白了,就是怕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生命没有了迹象,一切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生老病死作为不可逆转的人生规律,普通人尚且害怕,何况是坐拥江山的一国之主?因此才会一拖再拖,不肯轻易接受自己有病的现实而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读懂了《扁鹊见蔡桓公》,也就不难理解当前纪检工作、干部作风建设、反腐败等工作抓早、抓小的合理之处了。但是现实中,偏偏有一些人重蹈了蔡桓公的覆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组织不信任,明明有“病”,却自认为不是“病”。甚至明知有“病”,或因为面子上过不去,或害怕失去组织的信任,不肯张嘴吃“药”。与其说这些人对组织“救人不是害人、帮人不是整人”的出发点不够明了,不如说这些人其实和蔡桓公一样,他们心有所惧。害怕一旦打上“红字”会影响一生,因此失去大好前程。蔡桓公微病拒医、最终重病致死的故事提醒世人:

有“病”要正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不敢正视各个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多少人因为最初的一着不慎,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保持一时的清醒容易,保持一世的清醒则难。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正视错误,进而有所行动,不让小错铸成大错?有没有做到从已经犯下的过错中吸取教训,更加砥砺前行?

治“病”在及时。郭沫若先生曾说“讳疾忌医是最危险的慢性自杀,这比敌人的猛攻还要来得更猛。”现实生活中“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没命”深刻的事实提醒我们不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其他方面的“疾病”,治病都应及早、及时。如果不能做到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等到其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再好的名医,再珍贵的灵丹妙药恐怕都无力回天。

抗“病”需自救。世人皆知蔡桓公的死因是“病在骨髓”,其实真正无药可救的是他那颗没有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内心。更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凸显自己的优点,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我们更愿意听溢美之词,而不愿意听逆耳忠言。人们习惯将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名医身上,殊不知真正能救人性命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过错是别人的,功劳是自己的,如果不能走出这个人类的通病,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有自救的能力。

世间还有多少人像蔡桓公一样糊涂着:把组织部门找准的“病根”,看成点了自己的“死穴”;把上级部门的真心帮助看成了一种负担束缚;把“医者”仁心误读成了“医者”私心,因此“不应、不悦、不从”。笔者想说的是,若能及时医“过”,何至“最后亡身”?想来天下事物皆同此理!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