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城市看海”不是一道景

唐剑锋

2016年08月16日16: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部分城市遭遇“内涝成海”的尴尬。有人把百余座城市内涝,说成是“城市看海”;可见,这是一种无奈的景象。“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甚至变成了“城市看海”的一种“充分理由”,充当了“城市看海”的替罪羊。

几年前,针对南方部分城市遭遇严重内涝,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表示:重要原因是城市规划“重地上轻地下”造成的。白岩松说:“当我们越来越照顾了面子问题的时候,谁更照顾里子呢?”“内涝成海”,不仅是一个老问题,甚至是一种顽疾。看汛期的新闻,几乎就没间断过内涝消息。咋那么多“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看来是该找找内涝的原因了。

“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终于酿成了“内涝成海”的尴尬。高耸的楼房,光鲜的街道,华丽的公园,宽阔的道路,巧妙的设计,耀眼的霓虹,这些“看得见”的“脸”,固然重要;而那些“看不见”的防洪设施,“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看不见”的“城市里子”,就不重要吗?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中,有人只重视“看得见”的“标志性建筑”,不重视“看不见”的“城市里子”;于是,一旦“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来袭,原本好好的一座城市,顷刻之间,就会变成一个泽国。这个“多事”的汛期,我就在新闻中看到了“城里行船”。

把一座城市迅速“摊大”,谁不会?然而,要把一座城市变得“面子和里子”一样美丽、现代、时尚,则不是那么简单。记得曾看到过华君武老先生上世纪延安时期,画的一幅漫画,叫《延河植树》,这幅画在当时最受争议。其实,这幅画,画面上特别简单,在漫漫的延河边上,只有一棵小树,光秃秃的立在那里。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棵树,或许是为了迎接领导检查而植,领导走了,小树也就没人管了?当时的延安,四周围全是黄土,看不到多少绿色;有一幅《延河植树》立在这里,让人对所有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时刻保持警惕。

一位学者谈到一个国家发达不发达,一座城市先进不先进评判标准时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几个小时。如果你撑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这位学者的话,同样适应于今天,适应评判一座城市是不是发达,是不是功能健全,是不是安全,是不是宜居。

所有的“面子光滑”,所有的形式主义,都会在一场“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的暴雨中,现出原形。此时,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幕:“不做实里子”,只顾“光滑的面子”,瞬间就会变成“城市看海”的“景象”;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幕: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我们尚有多少欠账。城市治水,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同等的重要;不在城市治水上增加投入,花费心血,下大功夫,“暴雨”就会随时报复我们,就会撕下“面子”上擦抹的所有“胭脂”。

去年,中央针对不断发生的“城市内涝”现象,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说明“城市治水”的紧迫性。加强“城市治水”建设,不仅是一种顺应民意,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政府公信力,更是一种群众期待,更是一种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能力。“大禹治水”,曾使天下太平;而今的“城市治水”,会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做大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有人提出:城市需要探寻与水共生的和谐方式。“海绵城市”提供了“化刚为柔”的治水方式,能把水患威胁转化成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这样的“治水”方式,能把“城市看海”景象,变成今后实实在在的“城市一景”。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