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伯乐之能,焉止“识马未鸣”?

韩秀丽

2016年08月16日16: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8月15日《新华网》)

聆听过“七一”讲话的人应该对“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等词汇言犹在耳,对总书记“广开进贤之路”的求贤若渴之情也应该深有感触,先后在不同场合的大致相同意思表述足以表明“人才”问题在他心中的千钧分量。

说到人才,一个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千百年前那篇流传至今,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马说》。时过境迁,此刻再读《马说》已经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心境:彼时韩公壮志难酬,继而写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愤懑之语。此时生逢盛世,进贤之路畅通无阻,唯待万马奔腾,假如韩公生在当代,若有另一篇大作遗世,应该题为《伯乐说》才对。

从古至今,人才的作用无需多言,古有“一人可抵十万雄兵”,今有一人可以独当一面。无论是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还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说到底,拼到最后拼得不是别的,就是“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才”。那么何为“人才”?人有“普通”与“优秀”之分,于是人们就把“人中之才”称为“人才”。其实这样定义“人才”难免尚显模糊,但是对于“人才”二字确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的人对“人才”的理解也会略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必定有如下共同特征:学识渊博、堪当大任;术业专攻、身怀绝技;经天纬地、匡世济民;不走套路、奇思妙想;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换句话说,如果普通人只是有用之人,那么“人才”就是可做栋梁之人。

世人皆知“人才”好比“千里马”,世人皆知“伯乐”善相“马”,殊不知伯乐之能焉止“识马未鸣”?个人认为,只有兼具以下三种本领才能称得上“真伯乐”:

“识马未鸣”的相马之能。《韩非子.八经》有云:“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意思是贤明的君主用众人的智力治国,一般的君主用众人的气力治国,糊涂的君主用自己的能力治国,比较之下,优劣自现。可见如果用人之人缺少识人之明,“千里马”也会被当成“驽马”老死在槽枥之间。玄宗皇帝即位不过十年就能开创出“贞观之治”伟业与其知人善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介布衣马周一经发现便能委以重任,创造的不仅是盛世佳话,更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佳话。

“为我所用”的驭马之能。“鸟择良木而栖,士择良主而从”,“千里马”与“伯乐”同生同在,双方其实一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伯乐欣赏与看中的是“千里马”之“才”,而“千里马”回报的是一份“知遇之恩”。所以,高明的“伯乐”会以“情”留人。建国初期,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除了自身坚定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周总理投入其中苦苦斡旋的盛情应该才是促使先生舍身犯险、毅然决然之举的最大动力。没有相“马”之能是人生一大遗憾,但是没有“为我所用”的驭“马”之能应该是人生更大的遗憾。留住人才不一定非要一掷千金相诱,更加不能够强拉硬拽相逼,唯有倾尽真情真力才能打动人心。

“纵马驰骋”的爱马之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伯乐”的爱“马”之道,绝不是束缚手脚的占有,而是竭尽所能所有的成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千里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需要一颗懂得的心灵。有数据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这说明,对于特殊领域的“千里马”来说失败乃是常态。真正爱“马”的“伯乐”永远不会计较眼前,而是会给“千里马”们大展拳脚、放手去搏的信任,拿出包容一切、不问成败的大度和站在背后一如既往、风雨同舟的默默支持。

“人才”是什么?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不可错过的稀有“资源”,是古代帝王将相终其一生探索却并不一定完美的领域,是当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常思考的课题。对于这个“未知”的领域、难解的课题,总书记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认知:“站在世界之巅选人才”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气魄与雅量,“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彰显出的开放姿态令人敬仰与感佩,一片惜才、爱才之心何其宽广、博大,假若韩公在世,应当再无“生不逢时”之叹!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