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

干部下乡搞“三同”不能走味变质

张锦林

2016年07月25日16: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这是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作风蜕化的讽刺。

现如今有的党员干部下乡“三同”耐人寻味。“吃的农家菜,住的农家院,到老乡果园里走了一趟,和乡村游差不多。”前不久,一批机关干部到一个革命老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朋友圈里晒的全是美食、美景,还有摆出来的各种优美的“劳动”姿势。一位干部回来后感慨:天天待在办公室闷得慌,下乡搞“三同”太舒服了!

机关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服务管理进户到人。群众对党员干部有三盼:政策不打折,有事不推脱,平时能上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举措,促进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既可帮助农民发展经济、集中解决基层疑难纠纷和信访积案等问题,化解基层矛盾,又可以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一些党员干部念歪了“三同”经。有的把下乡搞“三同”当作了“乡村游”,短裙肉袜高跟鞋,老乡门前照张相,屁股冒烟就走人,农家乐里把福享;有的把到革命老区搞“三同”活动当作了“解闷”之旅,村委会里问问人,上山观光“侃大山”,好吃好住又好玩,临了带上土特产;更有甚者,借下乡“三同”虚名,行蝇营狗苟之实,喝茶聊天“斗地主”,相聚都是小圈子。这不是挂“下基层”羊头,卖“三公消费”的狗肉吗?

其实如此开展“三同”活动当不是偶然,这与此前一些党员干部打着学习考察的幌子行公款旅游之实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到延安,却不理会“延安精神”,却是怪“滚滚延河水”不滚滚;他们看红船,却不理会“红船精神”,只顾南湖之美;他们到老山,不是领悟“4.28”“7.28”老山收复战、反击战的残酷血腥,却只顾欣赏老山兰……这样的下基层,这样的考察学习,与宗旨信仰、为民务实清廉和教育锻炼干部的作用背道而驰。

下乡搞“三同”岂能走味变质?到农村去的干部,要用实际行动知民情、解民难、帮民富,要嘘寒问暖了解农民有哪些困难、要苦口婆心向农民讲清党的富民政策、要倾听农民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要力所能及帮助农民致富出点子想办法,要尽心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只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坐下屁股,拉近与农民的距离,与农民交朋友、心连心,让百姓得实惠,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尊重你,跟党走。如此这般的“三同”,才会让百姓感到温暖、感到实在,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就会日益提高。因为群众心里有杆秤,这秤坨就是老百姓。

干部下乡“三同”固然值得推举,但关键是落到实处,而且还应该避免骚民扰众,劳民伤财,蜻蜓点水。下乡应该是沉得下去,真正为民做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不是做样子、走形式,更不是背道而驰的南辕北辙、走味变质。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