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论坛:“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

——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⑤

陈 凌

2016年07月11日07: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78年秋天,广东惠阳地区的一位基层干部,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写了一封措辞尖锐的批评信。“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干部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习仲勋不仅很快回了信,还将信转发各地,并委托省委一位书记到惠阳出差时与写信者面谈,推动解决来信反映的水利问题。“不要怕听刺耳的话”,习仲勋对待批评声音的态度,仍值得细细体味。

古人讲,“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假如身上有缺点、行为有过错,不要怕被别人批评指出。接受批评才能改正错误,最终“两过都无”。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乡针对部队个别同志没有认真执行群众纪律的问题,给军分区司令员提了意见。毛泽东听说后,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并鼓励群众多提意见,“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有容得下尖锐批评的胸襟,才能成就“水唯善下能成海”的伟大。

很多时候,群众的批评、抱怨可能不甚悦耳,背后却是他们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蕴藏着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殷殷期盼。当年,周恩来前往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调研,农民张二廷直陈浮夸弊端,“火药味”很浓。周恩来听完后,却动情地说,你是敢讲真话的人,咱俩交个朋友。其实,所谓尖锐的批评,无非就是言辞犀利一些,态度不留情面一些,问题提得鲜明一些。从改进工作的角度讲,这样才能更好地红脸出汗,最终治病去疾。

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这就更需要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化解怨气怨言,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陈云说过,“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他自己“特别喜欢听‘坏话’”,原因就在于,“‘坏话’其实大部分是老实话。是写字台上的头条新闻”。的确,理不辩不明,反对的意见、刺耳的声音,往往是问题的“听诊器”,改进工作的良方,也许一时有碍所谓的“面子”,但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考量,让决策在“交换、比较、反复”中更为缜密科学。如今,步入改革深水区之后,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更是要求我们能够包容不同思维,善于打捞“沉没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不可否认,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所谓的“耳根清净”,不善甚至不敢、不愿倾听群众的批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值得所有人认真记取:对于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1日 04 版)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