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青年报:关注“妈妈丐帮”别止于道德谴责

吴江

2015年07月28日10: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关注“妈妈丐帮”别止于道德谴责

前两天,两名儿童一边唱歌一边跪在南京地铁里乞讨,引起网友关注。南京地铁警方很快查明:这两个来自甘肃岷县的孩子,是被妈妈带出来乞讨的,其中一个还带着手机与妈妈保持联系。目前,南京地铁里的职业乞丐绝大部分来自甘肃岷县,而且往往是妈妈带着孩子“组团”行乞。这些职业乞丐人均日收入四五百元,月收入轻松过万。地铁执法人员和地铁警方希望市民不要浪费爱心,发现乞讨人员立即举报。(《扬子晚报》7月27日)

“职业乞讨”的确屡遭诟病,尤其是当乞讨越来越依赖“演技”,甚至为了获得同情和关注,带娃行乞的“妈妈丐帮”也堂皇出场。这类乞讨行为在极大地透支着公众的爱心。现实中,对于“职业乞讨”予以强制治理的呼声一直不断,相当数量的公众也确实因为职业乞讨遍地走,而难以辨别真伪,甚至干脆放弃对乞讨者的援助。不过,面对“妈妈丐帮”,仅仅提醒市民不要浪费爱心,恐怕还远远不够。

如果是“强行乞讨”,影响了他人的自由与权利,自然应当予以禁止,但对于一般的乞讨人员,即便是职业乞讨者,却不妨多些容忍。毕竟,乞讨现象的存在并非完全缘于个人好吃懒做等因素,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职业乞讨现象即便有不当得利之嫌,恐怕也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病,而不必简单地归之于个人道德因素。

尽管“妈妈丐帮”之类的职业乞讨行为,被认为或多或少是在透支社会的爱心,甚至是在通过拙劣的乞讨演技来欺骗市民同情心,但“职业乞讨”究竟如何定义,恐怕也存在争议。既然乞讨本身并不能增进个人技能,即便是其收入可能超过白领,也并不能改变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乞讨者为了更高效地乞讨,而逐渐发展出乞讨的专业技能,很多时候也不过是生存本领的进化而已。如果真要定义“职业乞讨”,恐怕只要是以乞讨为生者,都属于此列,演技并非简单的伪装。至于一些职业乞讨者晚上住高级宾馆、吃大餐,这是不是一种过错,恐怕也不宜简单下结论。

无论是乞讨的方式、方法和收益如何,并不能有效改变大多数乞讨者的生存境地。正是因为无法通过适当的就业渠道谋生,或者“就业所获”还不如“乞讨所得”,才使得不少职业乞讨者选此“下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妈妈丐帮”的道德非难,看似不无道理,但很难站住脚。另外,如何辨别乞讨的真假,实则绝非易事,更难免伤及无辜。

“妈妈丐帮”的确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但仅止于道德谴责,屡屡陷入治乱轮回,并非有的放矢。“职业乞讨”既然缘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倒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发展地方经济、优化就业环境,以及建立健全面向底层群体的职业培训机制上。当“就业”成为优于“乞讨”的选择,当职业乞讨者也可以有更多体面的职业选择时,乞讨才不会成为许多人选择的一种职业,带娃行乞的“妈妈丐帮”才不会刺痛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