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资源之丰富,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这从《山西日报》本周的两则报道就足以看出。一篇是《民间班子编撰10部抗战图书》,说闻喜集中编撰出版10部反映闻喜及河东军民血战日寇的专著,共计250万字;另一篇是《20余位专家学者赴黎城考察抗战遗址》,说那里有多达上千处抗战遗址留存至今。
这是因为,闻喜是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中条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及其30多家机关单位都在那里。黎城更是著名的抗战老区,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军工、后勤、医疗和文化中心。
其实,当年抗日烽火燃遍三晋大地,又何止是闻喜和黎城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荣光?许多地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抗战写作素材,星罗棋布、丰富多样的抗战历史遗存,同样多的是。
更主要的原因是:闻喜有一个以编撰“红色传记”闻名全省的“王长远工作室”。王长远是一名退休干部,坚持带领一班人对河东地区抗日战争的人和事进行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笔耕不辍;黎城成立了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实施了“红色百村保护工程”,不辞劳苦,走遍了全县方圆千里的山川大地。
无论著书立说,还是保护遗存,都是用铁的事实,还原历史真面目,回击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同时也为抗战史料的抢救和完善、抗战遗存的完整和丰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红色资源同样有其稀缺性和独特性。从政治上看,红色资源无不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资政育人;从经济上看,不少红色资源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在乡村游、农家游越来越受到追捧的今天,更使地处偏僻的红色资源走出深闺成为可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对山西而言,目前新的扶贫重点就包括旅游扶贫,正在大力弘扬的“三个文化”就包括红色文化,特别是分散的红色资源有许多是分布在贫困村,而那里清新的空气、质朴的民风、没有污染的山水,正是许多游人的向往所在。同时,这也是保护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的应有之义。
所以,红色资源是个宝,就看能不能发现,会不会利用。一直以来,虽然已有不少红色文化以物质形态得到呈现,但毕竟只是少数部分、重要部分,且大多分布在纪念馆。有些地方盲目开发建设,乃至对“红色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这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