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检察日报:权力让“保送生”变了味儿

李曙明

2015年05月15日08:39   来源:检察日报

原标题:权力让“保送生”变了味儿

  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尽管教育部要求收紧“保送生”推荐名额,但全国“保送生”的总量仍然比较大。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向记者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广东一名落马副省级干部子女被曝凭借一项科技发明奖造假获得重点大学的保送资格……

  官员家庭子女,优秀的不少,但来自厅局级领导干部家庭的“保送生”占了“绝大多数”,却难言正常。能免试入读重点大学,不了解的,一定以为这些学生个顶个都是棒棒的。但熟知内情的人清楚,一些人不过是“金玉其外”。一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说,有时明知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资质平平,根本考不上重点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结果高校只好“放水”。

  “保送生”变味儿对教育公平的损害,无需多言。它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值得重视。当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如自己的同学,仅仅因为父母的官位而上了比自己好的大学,此时,他对“权力是什么”,恐怕会有更深也更容易背离本意的体会。

  中学负责推荐,高校有考察面试等环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能够守住,“保送生”招录都不至于失守,至少不至于失守到目前的严重程度。从现实看,一些学校似乎有苦衷,比如一些官员家长掌握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审批,学校得罪不起。有苦衷或是事实,但任何苦衷都不是学校“放水”的正当理由。

  学校应该挺直腰杆,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通过制度设计,尽快终结“保送生”乱象。最紧要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保送生”还要不要?新华社报道称,南方两所高校对近年“保送生”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团活动等方面并未显示出过人之处,有的在学习成绩上反而不如高考生。

  这样的结果说明,在这两所高校,“保送生”制度是失败的。两所学校,或有一定偶然性,建议教育部在更大范围对“保送生”招录效果作一调查。如果调查结果支持两所高校的结论,那么,“保送生”制度可以取消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保留“保送生”,怎么办?

  从现实看,推荐、公示、审核三个关键环节,都存在很大问题,集中体现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过大,相关信息透明度低,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各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最后要说的是:利用权力让孩子上本没资格上的大学,是一种腐败;以科研经费等作为交换条件,尤其恶劣。无论中学还是高校,碰上这样的官员,千万别忘举报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