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冒充公职招摇撞背后是“权力崇拜”

唐晓慧

2015年02月03日14: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被媒体曝光的“有人假冒西安市纪委工作人员向各单位推销普法书籍”一事。2015年1月8日,西安市纪委发现有人假冒纪委工作人员以检查工作为名,恐吓一些单位赶紧征订其2750元一套的“普法教材”。 因为骗技拙劣,诈骗行为很快被识破。(1月28日 人民网)

去年,甚至可以说是长时间以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的事例并不少。 3男子冒充将军允诺“上将”军衔骗取银行副行长千万;更有既骗财又骗色者,山东一男子通过冒充警官和伪造的 100多万元的存折骗取了女青年宋某的欢心,在同居期间,他又以办驾照为名骗取宋某 1300元。

我们一边在嘲笑如此低端、小儿科、没有技术含量的骗局竟能唬住某些特殊人群时,却又不得不反问:为什么这些骗局能够绵绵无绝期,甚至屡试不爽?这与智商无关,出现这种状况无非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种是人们观念中的“领导意识”太重,再一个就是信息泄露。

为何要打着“国家机关”的头衔?中国虽然正在经历着政治经济改革,但是权力的辐射面还很广,影响力还很大。“有权好办事”这种意识不仅在一般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官僚体系内部同样是一贯遵循的原则。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骗子积极抓住人们对权力极度崇拜的扭曲心理,才使得招摇撞骗的行为水到渠成,轻易得手。

为何相关机关的信息能“了如指掌”?冒充西安纪委进行行骗的过程中,两位可算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从网上买来全国各地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话本并制成联系表格。透过这一点便可充分说明,我们的信息被泄露,说明平时机关内部还有不严谨的地方,假若有强的措施实施保密,又岂会出现骗子行骗的情况?!

毋庸置疑,行为人的做法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与形象,影响也比较恶劣。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至关紧要的是我们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法律也好,制度也罢,行动才是关键,需要未雨绸缪,以谨防出现“事后诸葛亮”现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