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华每日电讯:“作家不能当坐家”启示文艺创作之道

易艳刚

2015年01月28日13: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作家不能当坐家”启示文艺创作之道

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好故事,在泥泞的田间地头,在闹哄哄的工厂车间,在与现代文明存有距离的村舍农家。如果不能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沾一身泥土,注定讲不好中国故事

在上海两会期间,曾创作《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等作品的国家一级编剧、上海市政协委员王丽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指出:“作家不是‘坐家’,应该走出家门,到一线体验生活。”王丽萍建言,在当下文艺创作中,面对纷扰的市场环境,文化工作者应不抱怨、不埋怨,努力用更加“接地气”的作品说话。

尽管王丽萍委员的发言并非正式提案,但她所反映的问题非常有现实针对性,也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思。现如今,时常有文艺作品一经推出就遭公众吐槽,关键就在于创作者不接地气。以此前热播的医疗剧《青年医生》为例,名编名导名演员再加黄金档,本以为能一炮而红,结果却因诸多医疗常识错误、剧情与现实严重脱节而遭医务工作者质疑。与此类似的负面案例,在文艺创作中并不鲜见。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原本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好素材、好故事,但如今一些文艺作品,让人看几眼就会觉得实在“太假”,很快就兴趣全无。“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如果作家成为王丽萍委员所说的“坐家”,整天在家里憋作品、“闭门造车”,最终必然难以创作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作、佳作。

每当谈及文艺创作,很多人会想起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好故事,在泥泞的田间地头,在闹哄哄的工厂车间,在与现代文明存有距离的村舍农家。如果不能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沾一身泥土,注定讲不好中国故事。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09次提到“人民”二字,并明确要求文化工作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牢牢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坚持重心向下,沉下去、扎下来,坚持在群众中创作,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遗憾的是,如今无论是小说、电影、电视剧还是其他文艺创作,不少都容易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因过于功利而走偏。有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在文艺圈追名逐利,片面地以销量、票房、收视率为指挥棒,甚至刻意编造一些低俗、离奇的故事;还有一些作家、编剧、导演,在小有名气之后就开始“脚不沾地”,离基层现实越来越远,最终只能抄袭或靠所谓“团队”炮制一些文化垃圾。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文艺工作者要将接地气当作一种文化自觉,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所有从事“精神创造”的职业群体,都要时刻让脚踩在大地上,自觉走进群众。要向国内外的优秀同行学习,向那些光荣的先辈们学习以“蹲点”“驻村”等多种形式,倾听人民呼声,为人民鼓与呼。毕竟,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偏听偏信,更不胡编乱造,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拍摄的每张照片、创作的每部作品负责,才能让作品时刻保持人民立场和生活温度。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才能创造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当然,要让文艺创作更接地气,必须调整体制机制,为文艺工作者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比如,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让文艺工作者能更从容地走出书斋、走近大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