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绝不能让中介既戴官帽子又管钱袋子

鱼予

2014年12月22日14: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国务院近日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红顶中介”们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红顶中介”出现的根源在哪里?应该怎么管?

简政放权的核心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它是强化管理,保障民生的守护者。说的更为直接一点就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以利于推动经济转型,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内需潜力、形成新动力,从而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然而报道称,随着一年来,中央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破除层层阻力精简“审批权”的跟进,行政审批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同时,评估、鉴证、意见书、技术性检查等第三方中介事项却有增无减,在行政审批之外又拦起了一个高高的门槛。笔者疑问,缘何简政放权会带来中介机构的此消彼长?难道“红顶中介”要成为简政放权“绊脚石”?让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遭到践踏。

一边是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一边却是部分行业协会职能迅速膨胀。并且这些社会组织,具有对市场内各类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权威性认定,从事具有官方色彩的协调、联系、评优等活动。相信和笔者有同样的纳闷,他们何德何能能具有如此权威?拨开迷雾,原来是这些组织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许多行政审批程序规定,企业需提供政府指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查意见或检验结论,才导致这些中介机构取得了类似行政审批的权力,把“隐形审批权”当成掠取暴利的工具,成为民众戏称的“二政府”既: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看似已达到简政放权,实则是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暗度陈仓”的利益输送、“官商勾搭”。究其原因,是放不下手中的“权”和“利”,是权本位作祟,败坏着社会风气,阻碍着简政放权正常进行。

有专家说“因权力异化才为‘红顶中介’行业协会提供了寻租空间”。就如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褚现英说,个别行业协会打着行业发展之名行使企业保护之实,造成不正当竞争。动辄数十万元的“打点费”令一些参会企业苦不堪言;又如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周锋曾调研发现“一个产业项目,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竣工验收,需要9—20项中介报告,每一份都要收钱,且价格不低”。国家2013年就取消和下放221项行政审批,后期又陆续跟进,为何还有这么多中介审批?说白了,这就是“假放权”,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部分地方存在落实不到位、变相保留的问题,没有真正管住“多余的手”,彻底激活社会潜力,最大化地释放改革的红利。或许这只是一些个例,但这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简政放权的积极效应,阻碍了简政放权的有效实施,不容小觑。

不可否认,现在许多行政机关的权力的确是放给了中介社会组织,而且很多中介机构实际上就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或者利益第三方,所谓的“放权”其实就是把权力从自己的左手交给右手。如此一来,行政部门的审批少了,能拿出好看的数字。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办的事情并没有明显减少,并且许多审批权力还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同时更成为滋生利益同盟、暗箱操作的腐败温床,成为个别部门权力寻租的隐秘通道,“指定”、挂靠的背后,往往有着利益输送的勾当。

话又说回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介机构并不是一无是处,合理管理能让企业、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有效服务、沟通,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因此要避免“红顶中介”成为制约经济活力释放的枷锁,成为简政放权“绊脚石”,各级监管部门要厘清中介服务项目,变“授权”为“监管”, 打破部分中介机构的垄断经营局面,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和动态考核管理等方式,更好地落实相关管理职责,让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各归其位,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