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法制日报:推行分级诊疗要补齐人才短板

盛翔

2014年10月24日14:49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推行分级诊疗要补齐人才短板

基层医疗机构房子变漂亮了,医疗仪器也添置了,之所以对患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核心原因还是人才

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此种尴尬现象今后在浙江或将有所改变。从10月底开始,浙江将分批启动全省分级诊疗试点。按照要求,淳安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等8个纳入试点的县(市、区)居民在看病就诊时,须先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到明年3月,将会有24个县(市、区)参与试点。浙江分级诊疗将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推动(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几乎所有的地方医改方案中,都会有关于分级诊疗的论述。比如不久前推出的北京医改方案,同样提出“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度压缩普通门诊,主要看的是急难重症病人”。但是,说归说,做归做,真正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位的,似乎还没有。浙江专门针对分级诊疗出台文件并分批试点,能否尝试走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值得期待。

事实上,“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一直被看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可真实的情况却是,患者但凡有个头疼脑热都上大医院,以至于“全国人民上协和”。为什么?因为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疗器械和就医环境没法比,医生素质和诊疗水平没法比,冰冷的脸和漠然的眼却大同小异,医保报销的比例也差不多。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国家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分级诊疗,一方面因为国外的大医院里根本没有普通门诊,住院病人必须从社区医院转来;另一方面更因为国外的社区医院硬件软件确实好,以至于每个居民在社区医院里都拥有“自己的医生”。

医改这么多年来,一个看得见的改变是,很多地方加强了对基层医疗的硬件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房子变漂亮了,医疗仪器也添置了,之所以对患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核心原因还是人才。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投入5.67亿元为基层乡镇卫生院买了自动生化仪等5种仪器,可是一些地方机器到位了,却没有人会用。若无人才,再过几年,耗费5.67亿元买的机器很可能将成为一堆废铁。显然,眼下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所匮乏的,既是硬件的更是软件的——硬件要标准化改造,软件则需要人才。

一边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诊疗价格等方式引导分级诊疗,一边通过制定不在基层首诊大医院不接收等办法推动分级诊疗——这些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要让病人更多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仅病人要下去,医生更要下去。不仅要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更要分流出大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去往基层,开放医生多点执业也要重点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

除此之外,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医院,也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建立完备的制度。基层医院需要满足的不只是低层次的医疗需求,更应着重建立健全辖区居民的医疗健康档案,详细了解并持续关注每个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致力于让人人都能在基层医院里拥有“自己的医生”,让“我的医生”成为国民日常用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多需要的不是对剥夺患者就医选择权的强制,而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让基层就医成为理性并且自愿的选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