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完善社会救助既要“兜底”,更要“顶天”

李玥

2014年09月19日12: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一“掷地有声”的决定,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体现了社会救助理念的与时俱进。如此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4年9月17日 新华网)

近年来,关于社会救助那点事儿,可谓备受关注。从陕西省周至县116名公职人员骗取巨额低保金问题,到广西杨六斤事件,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舆论的关注焦点。平心而论,社会救助制度如果不能发挥“济贫救困”的作用,那么不但让困难群体难以得到充分救济,更会让整个社会都感到心痛和不安。由此来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兜底线”作为社会制度的完善方向,自然令公众欢欣鼓舞。

在兴奋之余,我们不妨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客观来讲,“兜底线”是大好事,毕竟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让我们从此心安。但笔者要呼吁公众思考的是:对于每一位社会公民,特别是对困难群体来讲,“兜底线”真的是“救助”的终点吗?

恐怕不是。笔者认为,包括困难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最期待和渴求的并不是物质,而是公平与公正。从“同工不同酬”到“同命不同价”,堵在社会公众心中的,是一连串对现实的无奈。无论是高考制度还是户籍制度,再或者是养老制度,都或多或少让整个社会感到失落与不公。以高考为例,相同的分数,在北京也许能够上北大,但是在河南,却只能上一所三本院校。同样,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各种不公平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公平与公正的“救助”,似乎更显得迫切和紧急。进一步来讲,物质上的帮扶是“硬救助”,而对公平和公正的保障则是“软救助”,前者治标,后者治本。

再引申一步,如果说“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是为困难群众“兜底线”,那么“让人人享有公平与公正”则是为整个国家的未来“撑起天”。笔者认为,对“救助与帮扶”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必须深挖其内涵。要知道,“救”与“帮”的确无可厚非,但是细细想来,“助”与“扶”更是社会的呼唤。自古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试想,如果对困难群众只在物质上进行保障,而忽略了对他们在心理上、技能上的提升,那么试问他们将如何自立?如何自信?如何自强?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不但不可能实现,其更会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每一个人都想着向国家索取,而不愿去付出劳动与智慧,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会难以持续。到时候,不仅救助制度会变成“平均制度”,社会公平与公正也将受到重创。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在“软救助”方面并非没有作为。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三张清单”,这些都说明了党和国家一直在为公平和公正的全面实现而努力着。由此,笔者认为,社会各界对于完善“救助制度”的深层诉求,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得到满足,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也必将因之而被彻底激发。

当然,越是在竞争时,我们越要关注弱者和困难群体。真正的发展,从来都不以淘汰弱者为代价,而是要坚持“强者领队,弱者不掉队”的原则,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对于困难群体来讲,不要先天认定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要给他们一飞冲天的平台和动力,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欣欣向荣。

“兜底线”固然重要,但“撑起天”却是整个社会深层次的诉求。在对困难群体进行物质保障的同时,我们应当对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机会进行关注,更要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予以保障。这样,困难群体才不会“困难一世”,全面救助制度才不会滋养“寄生虫”,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