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纪检监察报:莫让公款月饼冲淡节日文化

晓轩

2014年09月02日15:1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秋月圆树影翩,赏景品饼人尽欢。”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曾几何时,每逢中秋节,一家人欢聚一起,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吃月饼,尽享喜庆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秋节越来越浓缩成月饼这个小小的符号。亲友之间提着一盒月饼,相互走访,互致问候,表达着深情的祝愿和浓厚的亲情。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小的月饼慢慢变了味道,成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投石问路”、拉拢腐蚀的“糖衣炮弹”。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暗藏玄机,什么金月饼、银月饼、玉月饼、瓷月饼,不停地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记录;一款款配有珍贵名表、高档烟酒、名贵饰物的月饼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营销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快递上门、定点提货、代开发票,等等,服务不可谓不周到、“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豪华“月饼”不是用来吃的,也不是普通人情往来、正常节日消费所能承受的。这里面的猫腻很多,总可见公款的踪迹、慷公家之慨的“豪气”,少不了打着节日的幌子、穿着“联络感情”的外衣、行变相权钱交易之实的“门道”。它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奢靡之风,而且庸俗了中秋节的内涵,冲淡了传统文化的味道。

对于重视感情的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月饼也许必不可少,但在执行八项规定越来越严、狠刹“四风”的今天,这种变了味的“月饼”,不仅送得偷偷摸摸,而且拿着烫手、吃着不踏实。“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用自己的合法收入购买的月饼,不一定多么奢华高档,不一定味道多么精美,但只要包含着亲人、友人之间最真挚的问候与祝福,就足以让人吃在嘴中,甜在心里。

《世说新语》有一则“陶母戒子”的故事,说的是东晋名将陶侃在鱼梁任小吏时,曾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鱼。他母亲把原罐封好退还给送来的人,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中秋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本质,过一个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中秋佳节,莫使佳节成佳“劫”,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思的大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